龙平平: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5-10作者:龙平平


■龙平平(《觉醒年代》编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原主任)

在一次座谈中,有年轻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不是中国产的,是从外国引进的。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落后的东方大国,是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的。当初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为什么要激烈地批判孔孟之道,积极地引进宣传马克思主义?当初有没有可能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改造中找到救国和民族振兴的道路?当时我正在思考《觉醒年代》的写作提纲,年轻人提出的这些问题帮助我找到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哪些人搞起来的?当初,先哲们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搞社会主义?当初的选择对不对?这是《觉醒年代》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它的主题。

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因为除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之外,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由来和党的创建过程等问题上,也有一些没有讲清楚的地方,甚至有一些违背客观事实的错讹。比如,说到中国共产党的由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上海的石库门和嘉兴的红船看成是源头。那么,这条红船是从哪里驶过来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初的酝酿是在北京,北大的红楼是源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地存在着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曾经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做过调研,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大多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才几十年,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了。这不是一个大国大党应有的状态。

我是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一辈子研究党史。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我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幸运的是,我的这个想法踩到了新时代的点子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听到这个话时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这部电视剧要表达的主题吗?我之所以要写这部电视剧,不就是想说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吗?这个初心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初心?今天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并且牢牢地记住这段历史和这份初心。所以我要说,是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这部电视剧注入了灵魂与活力。

实事求是地展现党的由来和建党的过程,不能忽视北京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大,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他讲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源头。2018年,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他还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这就把源头和今天都讲清楚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经中央审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依据,秉承既定的历史认同,以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把北京大学作为叙事平台,通过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历史画卷和先进分子为中国寻找出路的艰辛探索,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个主题。特别是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信服地说明了100年前先哲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使得《觉醒年代》在展现这个主题的时候理直气壮。

剧中,有一场胡适和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骗局,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我想,今天的青年在荧屏上听到李大钊这句话时,应该是感同身受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责任编辑:聂北茵,张彦武,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