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东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向来对历史文学作品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历史一经文学化,就难免在细节的真实性程度上有所损益。电影、电视剧所需要的对话、神态等越生动形象,常常就距离历史的真实越远。但历史文艺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因噎废食地忽视,必须要发展繁荣历史文艺。写好历史文学作品的关键是在历史和文学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张力。在我看来这个张力就是历史文学表现的历史尽量是大写意的历史,我们在审视历史文学作品的好坏上也应该以这个标准来加以衡量。现在历史学界所使用的大历史研究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历史大写意。
按照历史大写意的标准来审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应该说该剧是近些年来有关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电视剧的上乘作品——历史和文学结合得比较好。至少以下几点值得点评。
接近真实又有所突破
揭示历史,是以真实作前提的。但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的真实却又高于生活的。这部剧与过去一些涉及到这段历史的历史文艺作品相比,在不少史实上更接近真实。比如,在展示袁世凯得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的愤怒,甚至为此以文学的虚构编了一段他责骂李鸿章卖国的话语,就突破了过去一些文艺作品所刻画的袁世凯的形象,更接近当时袁世凯的内心无奈、无力的真实态度;又比如,在展现辜鸿铭、林纾、黄侃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时,突破了过去同类作品对于他们刻板、守旧、迂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挑战时内心焦虑的真实心态,虽然思想落后,但并不让观众反感、厌恶,只是让人有点惋惜。
一群有血有肉的领袖人物
剧中呈现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有血有肉、又富有高尚情怀的形象也符合历史史实,比较真实地再现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朝气蓬勃的气质、伟大的牺牲精神、理想主义的情怀。
剧情生动但不造作
这部电视剧能赢得很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中国近现代史著名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生动,充满了故事情节。应该说,这些情节、对话不乏艺术加工和虚构,但由于与其历史言行的价值倾向一致,没有让人觉得生硬。这些情节设计很容易吸引观众,引导公众,能够有效起到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
“ 恨不早生上战场 ”
历史剧要把观众带入历史,是很不容易做到。这部电视剧历史色彩较浓,基调昂扬向上。无论是服装、建筑、语言还是人物形象,呈现的历史画面感很强,使观众很轻易地置身于那个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历史岁月,让人产生强烈的“恨不早生上战场”的历史参与感。这是文艺作品最成功的地方!这个电视剧做到了,很不容易!同时,看完这部电视剧,让人对于先进的中国人充满敬意、对于中国未来充满了自信、热爱和希望!
这部剧是不是太突出北大了?
有朋友曾跟我说,这部电视剧太突出北大了,感觉就是写五四时期北大历史。对这个问题,我看了“理论中国”公众号发表的《龙平平:我为什么要写<觉醒年代>》一文,编剧作了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说明。其实,这部电视剧对于北大的突出也是历史大写意的真实。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剧作者对于北大的偏爱,这是基于对于历史的尊重。根据有关资料,民国初年中国只有三所大学。“五四”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学生只有18000多人。有人说,北大在那个时候“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呼吸着世界和中国最新鲜的空气”。这么来看,北大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的教育的方向,更是新文化运动和先进思潮的风向标,他们自然要发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历史赋予北大的责任!这也是历史文艺作品的大写意创作方法的自然呈现!
剧中细节留下了一些遗憾
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就我的专业来看,这部电视剧在创作时可更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比如,剧中有一段蔡元培到陈独秀挂有《新青年》牌匾的北京住处,说了一段劝慰陈独秀的话语,其中出现了“不要像堂吉诃德”的表述,这个不太可能,因为《堂吉诃德》当时在中国还没有翻译出来。再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指出,在电视剧中为何没有出现缪伯英?缪伯英是我党第一个女党员、革命家,她与何孟雄是“五四”相恋后来结婚的。而剧中出现的何孟雄的恋人名字叫易群先,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这样的处理有一些令人费解。也许编剧发现了新的史料。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应该出现一下缪伯英,她是何孟雄公认的恋人、伴侣,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党小组最早一批党员,电视剧这样的处理无疑留下了一些遗憾。
如何看待剧中演员的表演
应该说,剧中主要演员的演技是上乘的、优异的,投入也是真诚的,但在表演上特别是在形似和神似的有机结合上,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比如,如何刻画陈独秀?目前演员有了许多大的突破,把陈独秀演活了,但我个人认为,距离陈独秀那种孤傲、倔强、义气、豪爽、干脆利索等等气质还是有距离,外在形象上也差距较大。再比如,如何扮演李大钊?大钊先生有着极为深沉、厚道、刚毅等内在气质,应该充分展示出来。当然,瑕不掩瑜。
总体上看,《觉醒年代》是近年来少见的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优秀电视剧,特别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影响巨大。这是一部引导人们去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应运而生的精品,值得推广!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