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新地标,不断定义深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4-01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一段时间里,深圳是向上生长的。

    建于1984年的国贸大厦,以160米的高度成为国内当时最高的摩天大楼。“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叫响全国。工程师罗军东曾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纪录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当年中标承建国贸大厦的建筑公司至今引以为豪。但在当时,面向全国招标的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深圳顶住压力。后来的结果是,大厦建成工期缩短了6个月,造价节省近千万元,质量达到优良。

    国贸成为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言:“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还有分析人士说,这座高楼的政治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邓小平两次来深圳都探访过这栋摩天大楼。1992年年初,邓小平登上53层的旋转餐厅,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那一年的南巡讲话也激发了深圳二次创业。那一年,深圳市还提出,要在国贸大厦以西约1公里新建一栋高88层、360米的高楼,作为深圳迎接21世纪的建筑代表作。

    这就是位于黄金地段的地王大厦。从东京运过来的6颗金螺栓被拧在大厦的巨大钢架上,地下和地上建设同时进行,最快时施工速度达到两天半一个结构层,刷新了国贸大厦3天一层的“深圳速度”。

    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里,保留着一组特殊的建筑工具:一双皮鞋、一把扳手、一把螺丝刀和一顶安全帽。它们都与这座建筑有关,其工程高峰时期,曾使用2100多名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劳务工人。

    1996年建成的地王大厦,以69层、383.95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在此可以俯览深圳,远眺香港。

    那时人们常说,“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而21世纪以来,442米的京基100大厦、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相继出现,不断刷新着深圳的“天际线”。但对深圳而言,“高度”不再是它唯一的追求。

    有人认为市民中心是20世纪深圳最后一座代表性建筑, 这座“大鹏展翅”形状的建筑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主要办公机构,也是市民娱乐活动的场所。这里有深圳最大的公共休憩广场,市民有婚宴或喜庆活动,还可以在市民中心举行。市民可以24小时从厅堂而过,它的启用标志着深圳建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政府。

    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今天城市与城市正融合而为一,原来用以分示彼此的歧异消失不见,成为绵亘一片的城市。”深圳与香港就是这样的“双子星”。

    下一个深圳地标在哪儿?或许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能给出答案。港深共同开发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即将建成的南山深港金融合作区、福田深港创新合作区、盐田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一个个新地标,将重新定义深圳。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