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应突破“校名+学报”模式 用好优势学科

青小小  |  2021-03-01

高校办学术期刊应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把优势学科资源和发展基础转化为办刊优势,邀请优势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和组稿专家来吸引优质稿源,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向中国青年网记者透露,今年将向大会提交《关于推动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图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本人供图


朱永新分析称,高校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最主要的三大出版系统之一,推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于聚焦国家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引领和带动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批量产出,培养高校科研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和竞争力强的高校学术期刊。但是,高校学术期刊中仍然存在着“全、散、小、弱”问题,低水平发展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善。朱永新表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现:一是很多高校都办学报,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期刊,趋同性高,没有特色;二是高校学术期刊在学科、地域等方面布局是分散的,虽数量众多,但管理粗放、运营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整体影响力弱;三是高校学术期刊普遍人员少,发行量小,体量不大;四是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差、整体实力弱,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不强,高水平期刊、高水平论文与国外相比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朱永新强调,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质量较差,导致优质稿源、一流作者大量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我国SCI收录期刊论文产出规模小,高水平论文不多,且仅有9%在国内SCI期刊上发表。我国科技期刊没有“走出去”,国际影响力较弱,是学术期刊大国,不是学术期刊强国。此外,我国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方面超前性规划布局不足,数字期刊平台还比较落后,CNKI尚不具备与ESI、Scopus等竞争的水平。

那么,如何破题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朱永新给出四个建议。他表示,应推动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科性刊物转型。以重建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国际化的高校学术期刊集群为目标,调整高校学术期刊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分类分块支持,避免同校、同行业期刊的重复雷同。具体而言,“高校办学术期刊应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把优势学科资源和发展基础转化为办刊优势,邀请优势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和组稿专家来吸引优质稿源,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应促进高校学术期刊集团化发展。朱永新分析说,对高等院校主管主办、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期刊编辑部进一步实施体制改革,对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资源整合,支持鼓励实力较强的出版单位、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参与高校学术期刊股份制改革,通过并入、新建等方式整合成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出版集团,切实有效地把改制后的学术期刊资源集中起来,着力解决主管主办单位如何作为、编辑部何去何从、编辑人员如何安置等问题。


应加快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朱永新建议,落实数字化出版模式,引导作者用多媒体的形式,更加全面、准确地表达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促进论文写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的变革,提高科技论文发表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数字平台的支撑作用和教育系统的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条件,整合分散的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品牌影响力的、全新的学术论文发表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及学术交流监管平台。

此外,朱永新还认为,应强化学术评价的引导作用。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学术水平及学术标准评价体系,特别是有利于重点期刊、重点栏目产生的国家级评价体系,从而为一流期刊脱颖而出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水平专业期刊的产生提供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