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受访大学生希望有更多跨校选课机会
开设高校互选课 70.4%受访大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应公平合理

2020-05-11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校间相互开放了课程,供学生跨校选课。这种模式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于高校互选课,大学生们怎么看?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24名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互选课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69.9%的受访学生认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96.4%受访大学生希望有更多跨校选课的机会。

受访大学生中,文科生占33.3%,理科生占50.0%,工科生占15.6%,其他占1.1%。

84.5%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跨校选课

李叶(化名)是北京语言大学的一名学生,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她就关注到了北京学院路地区21所高校组成的“教学共同体”,这些高校相互之间开放了一些选修课程、跨校辅修专业课程。

“我们班上22个同学里,有5个同学选了这学期校际间的互选课。不过由于疫情原因,这学期没能开课,学费也退回了。”李叶说,校际互选课在大一学生中比较受欢迎,“大一专业课不多,大家有更多时间可以上选修课,年级高了,选修课学分一般就修够了,会在专业课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调查显示,71.0%的受访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了与其他学校的课程互选。96.4%受访大学生希望高校多给学生提供跨校选课的机会。8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自己会跨校选课。

湖南某高校大一学生崔祺(化名)介绍,他所在的学校以商学类专业为主,比起综合性大学,选修课的选择空间比较有限。他非常希望能有校际间的互选课,“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会希望选修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比如唐诗鉴赏之类的”。

72.5%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互选课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

“学院路地区21所高校之间开放的互选课可以周末上,这样一来,学生平时晚上能少上点儿课,每天课程安排不至于太满。”李叶觉得,学院路共同体的校际互选课,时间安排得比较好,而且高校开设的课程,很多都体现了学校特色,非常有助于学生广泛汲取知识。

调查显示,7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互选课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69.9%的受访学生认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61.5%的受访学生觉得可以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高校互选课的其他益处还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4.0%)、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2.4%)和扩大学生交友范围(29.4%)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曾对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和成本分担机制进行了研究,以山东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探讨了高校间跨校选课的问题。卢晓东认为,对于一些区域内距离较近、学科互补性强的高校来说,开放互选课,有助于推进通识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教授认为,可以在较大范畴内推广高校间的校际互选课的活动,这样做会带来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能促进高校相同课程建设的校际竞争,有利于打造一大批的精品课程;二是能促进高校相同课程执教教师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执教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大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四是有助于打破高校间课程教学的封闭状态,有利于高校之间的合作性竞争;五是能推动搭建教育‘立交桥’活动,有利于建设学习化社会”。

虽然这学期没能正常开课,但是李叶对校际间的互选课还是充满了期待,她期待着恢复正常教学后,还可以再继续选课。“我之前选到的犯罪心理等课程,都非常热门,我特别喜欢看侦探小说,希望可以通过选修课来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开设高校互选课,70.4%受访大学生认为应采取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

虽然崔祺希望学校能有校际互选课,但他也担心,如果有这样的机会,选课过程是否顺利,“我们选自己学校的选修课都要抢,我这学期原本打算选4个学分的课,结果有两个学分没选上。我听说一些高校间的互选课有专门的选课平台,不知道开放课程后选课人多了,能不能顺利选上。另外就是学分的相互认定,以及期末考试,都需要安排好”。

开展跨校选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0.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采取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66.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要协调好上课时间,59.4%的受访大学生关注学分的相互认证问题,受访大学生关注的其他问题还有:教学资源的统筹安排(57.0%)、校园安全管理(37.4%)和选课系统部署(29.2%)等。

唐智松指出,校际间互选课的推广面临着一些难点:

第一,部分高校可能因为担心在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模式中,失去未来的新生生源,特别是学校办学水平、学科专业评级较低的学校,可能会尽可能地回避参与。

第二,部分教师可能会瞧不起其他学校课程的教学品质,或者害怕在开放性课程教学竞争中失败,而回避参与。

第三,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不一定愿意和办学水平相对低的学校互认课程学分,同时,后者的在校学生在通过前者的课程要求上有较大困难。

第四,互认课程的准确性,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及学校特色课程等,可能首先存在课程名称的互认问题。

第五,在目前各校教学经费的管理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特别是涉及实验、实习、实训等产生费用的课程,可能难以开设。

第六,在目前各高校教学经费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工作量及其报酬的计算和支付,还难以精确计算。

“学分学费定价和财务核算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卢晓东认为,只有推进学分制发展、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并行,才能有力推动高校之间课程互选和学生跨校学习。

“高校校际间互选课作为高校一种严谨、严格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办好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唐智松建议,推广高校间互选课,要规定好资格,“一是要遴选课程,允许除本校具有优势资源、特色传统、特殊要求之外的课程参与该模式教学活动;二是要遴选学校,即学校只对某学科排名与自己相同,或水平高于自己的高校开展相关学分互认;三是要遴选教师,即要求课程教师除博导外均需具备硕士学历、副教授以上的资格。

他还指出,推广高校间互选课,要核实好课程,“高校之间可以互认那些课程名称、代码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课程内容方面,教学大纲相同率要在80%以上,教学时数要相同或相近”。

最后,他认为推广高校间互选课要做好服务,“要公示本学校本课程允许接纳学生的规模、时间、场地等。学校之间要建立校际间教学材料的公开、分享,以及传递、保存的工作系统,以便有效地保存教学活动资料”。

【责任编辑:黄冲 周易 流程编辑:黄冲 周易】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