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特点:报告输入病例早,持续时间长,中老年病例多

2020-05-11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张曼玉)“北京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着来自境内和境外的多重压力。北京防控不能松懈,不能大意,必须掌控各方面力量,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在5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说。截至目前,北京共发现和报告新冠肺炎病例59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77例,占总病例数的64%,国内其他地区输入北京的病例199例,境外输入到北京的病例174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摄

雷海潮将北京疫情防控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月19日至1月31日是湖北和武汉病例输入的阶段;2月1日至2月28日,是输入病例和北京本地传播病例并存阶段;2月29日,北京出现了第一例境外输入病例,疫情防控的重点从制止和预防本地病例以及其他省(区、市)输入病例转到了防控境外输入病例,这个阶段持续到了3月30日;从3月31日到现在,境外输入病例逐步减少,所以防控工作进入到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

回顾几个月来的疫情防控,雷海潮表示,“北京是在全国相对较早的发现和报告境内输入病例的城市,同时也是较早的发现境外输入病例的城市。”他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北京与全国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比较紧密,同时也表明,北京医疗卫生系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较高的发现疫情的敏感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疫情的蛛丝马迹,并且进行诊断和报告。

北京在疫情防控初期就设立了104个发热门诊,分布在二、三级医院,起到了非常好的“探头”和“预警机”的作用。雷海潮介绍说,北京很多病例都是通过发热门诊发现的,设立发热门诊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疫情防控以及后期提高治愈率、控制病亡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京市卫健委1月中旬组建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2月中旬又专门针对危重症病例成立了重症救治专家组。“北京较早就能够迅速发现和诊断新冠病毒,是因为北京较早就培训了核酸检测能力。1月中旬,全市1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已经具备了核酸检测能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很早就鼓励三级医院率先探索核酸检测服务项目的开展。到2月初,一些三级甲等医院已经具备了核酸检测能力,这对于早期快诊、快检起到了推动作用。”雷海潮说。

雷海潮认为,较长时间内持续有病例是北京疫情防控的第二个特点。“从1月19日出现病例,到4月15日终止连续出现病例,到现在仍然有16例患者集中在地坛医院进行救治。其中很多是3月、4月从境外输入到北京的病例。”

雷海潮说,北京疫情防控的第三个特点是中老年病例较多,基础性疾病也较多。“北京的老龄人口比较多,老年人在北京新冠肺炎病例中的占比也比较高,593例确诊病例中60岁以上的占118例,这些病例的平均年龄是70岁,并且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甚至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雷海潮说,“前期北京新冠肺炎平均住院日大概是十几天,但是到后期,平均住院日已经长达25天,这跟收治病例的年龄大、基础疾病多都有很大关系。”

【责任编辑:齐征 姜蕾 流程编辑:齐征 姜蕾】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