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目击天和核心舱发射:一飞冲天!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2021-04-29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邱晨辉

2021年4月29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琼北古邑,海风轻拂椰林,火箭剑指苍穹,发射场观景区守候多时的观众翘首仰望,端起“长枪短炮”,守候这历史性一刻:天和核心舱出征太空,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拉开。

郭文彬 摄

上午9时许,在高大挺拔的发射塔架内,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巍然矗立,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已经进入发射倒计时。

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未来,它将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10时52分许,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

在氮气气源库紧张工作的黄腾达和同事们,把设备切换成远程控制模式,撤离工作岗位。余下的工作,将由远在数公里之外的工作人员接手。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成为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腾飞的强大支撑。

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走过了29年。

1992年,我国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11时5分许,发射场区再次响起倒计时口令,不断压迫着人们早已紧绷的神经。

测发大厅内的“金手指”——尹景波正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前的数据状态变化。很快,他将为长五B发射按下点火按钮,送天和核心舱寰宇太空。

尹景波说,面对多箭多装备同时在场测试,关键环节多、危险操作多、工作安排紧的实际情况,发射场科技人员承压奋战、连续奋战、坚守奋战,大力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和科技创新。打的是“大火箭”,肩负的是中华民族走向深空的重任,是这座年轻航天发射场的鲜明特征。

为了这一天,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走过了14年。

2007年8月,我国在海南文昌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西昌航天人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首飞,到天舟寰宇,从长五遥二失利后1038天的沉寂,到长征五号遥三复飞、长征五号B首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再到嫦娥五号发射、长征八号首飞、长征七号改成功……这里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承受过失败的痛苦。

伴随着一发发火箭腾飞,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期能力已经全面形成,拉开了二期和后续职能拓展和能力提升的序幕,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奠定基础。

“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很快,天和核心舱就要离开祖国的怀抱,带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踏上筑梦太空的征程。

指控大楼、观景平台、测控点号……人们屏住呼吸,或远眺火箭,或紧盯屏幕,原本热闹的发射场瞬间安静下来。

“10、9……3、2、1,点火!”11时23分,伴着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拖曳着耀眼的尾焰拔地而起。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指控大厅内,口令声此起彼伏,火箭飞行数据从各测控点接力实时奔涌而至。

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捷报传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人群沸腾了,人们热情地鼓掌、握手、拥抱,许多人情不自禁欢呼起来,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5天前,是中国第6个航天日。从51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人的太空探索时代,到今天迎来空间站时代,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长征”: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载人登火甚至更长远的目标铺下基石……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周建平说。

4月29日,海南文昌,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黄国畅 屠海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责任编辑:梁国胜】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