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第4架23行那本开始

2021-04-24来源: 中青校媒 福建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曾有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而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也缘于此。


 📓 📔 📒 


🧸“康熙在位最久,61年”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最久吗?在位多少年?”


饭桌上,采访对象的一位朋友向我问道。正在埋头吃剁椒鱼头的我慢慢抬起头,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有点记不清了……”那一瞬间,我觉得包厢里的空气凝固了许多,我好像才是那条被“剁了头的鱼”,于是下意识地打开百度搜索答案。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我有多久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本书了?为什么到现在我才意识到?


我深知自己并不是不喜欢读书。高中时,我总是左手勺子舀炒饭,右手把着《明朝那些事儿》,封面还必盖一本教材。而自从上了大学后,这样的时光少了,每天看的不是手机屏幕就是电脑屏幕。

傍晚从报社出发,正值晚高峰,地铁一小时,公交半小时,到宿舍后便瘫在椅子上。椅背上搭着衣服,桌上的水果已经软化,想起来还有两篇稿要赶。看着桌边堆着的一摞封面已落灰的书,实在是没有翻开的动力。


每一天,大致重复地这样过着,每一天彷佛都是“没有时间” 去读书。但饭桌上的事情突然敲醒了我,我想起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10岁的时候,你说读不懂《红楼梦》,于是搁置;20岁的时候,你说读书无趣,但是每天刷手机屏幕刷得失去灵魂;30岁的时候,为了生活每天奔波操劳,你说没时间读……直到回答不上某个问题时,才想起应该读书。


 📕 📗 📘 


⚙️ “不为了什么而读书”


周周也很喜欢读书。


她是我的高中好友,来自四川一个偏远小镇。记得她曾对我说:“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教室外面的小石头上读课外书,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想知道飞机到底可以飞多高。”


我问她:“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书啊?”


她笑着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喜欢。”


听了她的回答,我突然想到诺贝尔文学家莫言的故事:莫言从小就是个书迷,但家贫书少,所以每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大多时候家长反对他看这些“没用的闲书”,叫他去干活,怎么办?于是,草垛、猪圈棚子……一切地方皆成了他的读书宝地。曾经为了读《破晓记》,他一头躲进猪棚,头不小心碰到马蜂窝,眼睛被蛰得肿成了缝。就这样,他愣是读完了书才顾得上处理。但那时,他并未预料到自己日后会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只是着实喜欢这阅读的乐趣。


而更多时候的我们并不是单纯因为喜欢而阅读,总是为了提升某方面知识,增长见识等各种理由才去看书,这时候,为了方便,我们往往选择“搜索”。


在知乎上搜索“书单”两个字,出现的回答十个页面也翻不完——“来自哈佛小姐姐的书单、人生必看书单、年轻人越早看越好的十本书、心理学书单不看后悔系列……”


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社会范式,想要成功就去看《你的成功秘诀》;想要拥有很多财富就去看《投资方法论》;想要减肥就去看《这样吃就对了》。以个人利益或目标为准绳,去无穷无尽的书海里捞那本“需要的”就好,其他书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理由是“为什么要看它?对我有什么用?”


但世上没有什么必看的书单,也无须一个理由才能读书。如周周所说,喜欢,便足够了。


 📓 📗 📚 


📚 从第4架23行那本开始


最近,有一份在网上讨论度很高的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作者黄国平在其中的致谢信部分写道: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我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是“想要念书,走出大山”的信念给了黄国平力量,让他坚持走下去;最天真懵懂的时候,是课外书里外面世界的故事给了周周美好的想象,让她努力走出去。


而这便是读书的力量。


或许阅读无法保证我们一定拿高分,也不能让我们马上成功,更无法让世界在一夜间变好,但在书中,我们却可以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不如就从今天开始,走进图书馆,从第4架23行的那本书开始,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看一本“无用”的书,做一个自由的灵魂。

【责任编辑:毕若旭】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