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现身说法”:在基层鱼和熊掌皆可得!

2021-04-18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他是北大硕士,却放弃高薪选调西北。他是山东小伙,却背井离乡扎根甘肃。基层到底有啥魔力,会让他如此着迷?

海拔2300多米的园子岔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东北方向,别看它与兰州不过百余公里的距离,但它们之间隔着崇山峻岭,很多兰州人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四月的北京已是春暖花开,但当记者踏上园子岔乡的土地时,那里还在飘着鹅毛大雪,一个用来烧水的小火炉,是那里唯一的御寒工具。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赵冬冬生活工作了4年。去年,原本已经结束了驻村工作返回兰州的他,得知乡里缺干部没人来,又主动申请回到园子岔乡任职乡党委书记。

而这样的选择,早已不是第一次。

今年35岁的赵冬冬是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8年前,这个山东小伙同样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背井离乡,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

别人躲都来不及的地方,他却总要抢着去,到底是为啥?

赵冬冬说,自高中起,他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

“我老家在农村,父母也都是农民。从小到大见惯了父母的辛苦和老百姓的艰难。我希望能够竭尽所能的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

到基层去还不够,他还想要到最艰苦、最需要他的地方去,那才能最大的发挥他的价值。在他一直以来的印象里,西北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自此,这便是赵冬冬唯一的目标。即便毕业时有着大把留在北京的机会,有着众多虚位以待的高薪职位,他还是选择了他的“诗和远方”。

虽然赵冬冬对西北很是向往,但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是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此前对这里所有的了解都仅限于口耳相传。

于是,他对西北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这里7月的山间可以“寸草不生”,原来这里的村民可以住在山顶上,原来近在咫尺的距离也可以颠簸上大半个时日。

不过好在,这里的艰苦并没有难倒他。他自嘲自己是一个对生活标准零要求的人,甚至办公室墙上连个地图都不肯挂。

在来到甘肃不久后,赵冬冬便遇到了他的妻子。但很快,二人开始了漫长的两地生活。

由于上山下山交通不便,赵冬冬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回到他与妻子在兰州的家。当然,乡上事务繁杂,二人经常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次面,以至于在孩子出生之时,赵冬冬还在山上忙碌。

尽管妻子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但长时间的聚少离多难免也会有些小牢骚、小埋怨。尤其是当赵冬冬刚结束驻村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热便又张罗着“返乡”之时,来自妻子和父母的压力瞬间向他袭来。

“一点不知道关心家里”“市里平台那么好,你下去干啥?”

没办法,赵冬冬只能“硬着头皮”做家人的工作,毕竟梦寐以求的机会摆在面前,岂能任其错过?

“心中多少还是有亏欠,所以现在只要能回家,我就尽可能多回去陪陪他们”。

有人可能会问,基层到底有啥好,又穷又苦还没前途,咋能让他如此着迷?

可赵冬冬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在基层,鱼和熊掌皆可得。

想“上去”?只要你踏踏实实好好干,不愁“上不去”。有组织提拔、遴选等制度保障,上升通道畅通无阻。基层只要干得好,组织一定看得到。你要是混日子,那在哪都“上不去”。

没发展?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处理着多如牛毛的事务,应对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解决着千姿百态的难题,基层干部都是万金油,恨不得样样精通,事事门儿清,在哪都没有在基层成长快。

怕走不了?都说要扎根基层,但是十年也是扎,五年也是扎,并不是让你来了就不走,而是要让你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更关键的是,当你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了难题,带领他们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这种幸福感也是与日俱增的。你每做成一件事,都会让幸福指数持续累积。既收获成长,又收获快乐,还能体现人生价值,这还不够令人着迷吗?

赵冬冬希望,处于毕业季、求职季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要太看重一开始的工资、待遇,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党和国家号召青年到基层去,也是希望大家更好地成长成才。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选择基层,历练自己,实现价值,成就人生。”


【责任编辑:金卓】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