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离开梁家河的那一天,他们落泪了……

2021-04-17来源: 共青团中央

主讲: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长军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50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干好事”,说着容易做着难。

1969年,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

习近平刚到梁家河的时候就碰到了“过五关”的问题, 就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和“思想关”。

比如过“跳蚤关”,当时陕北的农村卫生条件比较差,跳蚤、虱子、臭虫都比较多。

尤其是跳蚤咬人比较凶、比较狠,习近平刚去的时候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他的皮肤过敏,一咬就红一大片,红肿的地方又呈水泡,用手一挠就溃烂,所以奇痒无比非常难受。

怎么办呢?

当时的条件只能是在床铺下撒上“六六粉”,这个“六六粉”是用来杀虫的,对人的身体也有害,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条件只能这样。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习近平适应了吃糠菜,也适应了吃高粱团子。他学会了捻毛线,学会了缝衣服,学会了缝被子,学会了织袜子。像挑粪、种地、铡草、喂牛这些艰苦的活,习近平也是行家里手。

为了防止山洪,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的村民夯筑了大坝。 为了解决农村的吃饭烧火的问题,习近平带领群众修建沼气池。

现在这些淤地坝已经成为梁家河的良田,仍然在发挥作用。

在梁家河,习近平与群众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张卫庞是习近平在梁家河认识的一个农民朋友, 家里面比较穷。

习近平很关心他,离开梁家河之前,他把一个非常珍贵的挎包送给张卫庞,这个挎包上有习近平的母亲亲手绣的三个字叫“娘的心”。

张卫庞是这样评价习近平的,他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

这个评价是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最真挚的评价,也反映出老百姓对习近平的爱戴。

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就要离开梁家河了。

要走的那一天,梁家河所有的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送习近平,大家很舍不得他,所有的村民都掉泪了。

习近平也掉泪了,面对这些朝夕相处的老乡,习近平深情地说:“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

后来,有记者曾问习近平,“梁家河的历练对您有什么影响?”他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

这就叫人民情怀,这就叫为老百姓办实事。

正是因为我们党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些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青年的力量》系列视频是共青团中央依托“青年讲师团”计划拍摄的精品慕课,首批共20期,围绕党的理论、党史新中国史、国情形势、脱贫攻坚、青年榜样等主题,每期由一位青年讲师围绕一个主题带来分享。

更多精彩,请期待后续!

【责任编辑:毕若旭】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