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理性思维与冒险精神辩证法

2018-08-07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京昊

  “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是战争胜负的必要条件。与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本思路恰恰相反,在军事领域,指挥员进行战争决策时,一方面,需要“知己知彼”,进行周密细致的过程推演和情报分析;另一方面,面对战争的“不可预知性”,往往必须当机立断,出奇招、冒风险,胜与不胜唯有战过才知,实是一个“小心假设,大胆求证”的过程。由此观之,一个能打胜仗的指挥头脑,理性思维与冒险精神皆不可缺。

  战争作为一个复杂性巨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微小的变量都可能导致质变。这就要求“即使只有0.1%的可能,也要进行100%的准备”的“慎战理性”。违背这一战争原则而兵行险招,鲜有不败者。中途岛海战前,日本海军在进行相当于现在兵棋推演的图上演习时,出现了与后来实战相似的局面,日军战斗机全部飞离航空母舰攻打中途岛后,美军突破防线对其舰队进行轰炸,演习裁判裁决“赤城”号“加贺”号中弹9发,被击沉。指挥官宇垣却“无理性”更改裁决,在第二阶段图上演习时,满不在乎地让“加贺”号从海底复活,继续参战。对“出其不意”的过度自信,对美军知悉行动、回避决战等可能性的“选择性遗忘”,成为日军中途岛之败的“定时炸弹”。

  在战争这个“不确定的王国”,从来都不存在单向思维和定式逻辑的“绝对理性”。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其主观性质,都近似赌博。”一旦置身其中,就必须有在“99.9%的不利中争取0.1%的胜算”的“搏命精神”。袁绍官渡之战刚愎自用、少谋寡断,致使百万大军不敌曹操;司马懿疑窦丛生,中招空城计;加里波利之战,英军指挥员面对一时挫败放弃既定决策最终无功而返等等战例,皆因指挥决策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

  战争的辩证法无处不在,孙子兵法中奇正思想的核心正在于“奇正相生,方可循环无端。”事实上,战争中理性思维与冒险精神往往互为条件、相互补充。两伊战争之初,萨达姆趁伊朗政权更迭、国内混乱之机,贸然发动空袭,却因本领不济,未能完成瘫痪伊朗空军的战略意图,看似“有理”实则盲目轻率的决策将国家拖入战争泥潭。战将粟裕一向以用兵无常,敢于冒险著称,然而惯打“神仙仗”的他,对战争准备却尤为看重。淮海战役前一个月,便着手准备百万人、3个月以上的粮草供应,如此方有之后以40万对60万,纵横战场随机而断的大胜。

  放眼未来战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战争变量更多,战场变化更快,适应甚而掌控这一变化,对现代战争的指挥员而言,更需拓展理性思维与冒险精神,通过“全面假设,快速求证”达到精准高效的决策。一方面需着力培养“技术理性”,提升技术敏感,运用“大数据”思维,全面搜集掌握战场情报,做好以技术手段辅助决策的“信息加法”,填补思维盲区。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战法创新意识,培养灵活多变、果敢担当,善于从纷繁的“信息流”中撷取重点,把握关节,做“决策减法”的指挥素质,真正变“信息优势”为“决策优势”。

【编辑:齐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