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见习记者 卢健
在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超六成的北京,超1800余套监测设备正日夜“盯梢”,为的是防住汛期地质灾害。近年来,地质灾害卫星遥感识别、智能化监测等技术发展应用,显著提升了检验检测效率。
4月1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北京地勘局专家团队赴北京房山开展地质灾害防御支撑采风工作。房山区位于北京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是北京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最多的地区。北京“23·7”特大暴雨灾害时,房山不少村落遭遇泥石流灾害。
在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记者看到,曾被泥石流冲毁的村东江沟正在重建,新筑的混凝土挡墙高约1.5米,但山体上仍残留被洪水刻蚀的沟壑,当时一些受损房屋的墙面,正以碎石的形式“挤”满屋子。
“2023年7月的特大暴雨,对当地居民是数十年一遇的灾难,但对这座存在亿万年的山体而言,不过是短暂一瞬。”面对这座已经被风化得斑驳破碎的山体,一线地质调查工作20年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正高级工程师陈红旗习惯性地记下坡形坡向、岩层产状、岩体裂隙等细节,这是推测一个个瞬间的凭证。
在碎石嶙峋的东江沟,这位地质人用树枝指着裂隙带说,“这种裂隙带的形成都是历史上的地质运动造成的,往往是控制山体稳定性的关键界面。”北京西山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叠加历史采煤活动形成的采空区,使得地质灾害防治成为系统工程。“精准识别这些地质结构及其变化‘行迹’,就是破译山体稳定性的关键密码。”陈红旗说。
但检验这些“伤口”深度并不容易。背着十余斤重的监测设备,多次来房山区史家营乡勘察的焦润成和同事们在碎石遍布的山路上行进着。“每年要跑300多个点位,车开不上去的地方就靠双脚。”这位遥感技术研究室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每年一小半的时间都在漫山遍野地跑着,通过地基、空基和星基遥感采集数据。而剩下的时间,这群平均年龄大约30岁的青年人则会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据处理,一旦检测到大的形变,关注频次便会开始提升,以便及时向周边村民发出预警。
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地灾防治部主任南赟介绍,通过两期专业监测工程建设,目前北京全市已在470余处隐患点布设1800余套含水率仪、泥水位计等监测设备,构建起“点线面、长短临”的全天候预警网络。同时对9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科技手段延伸防灾触角,但“人防”始终是最后防线。“除了我们地灾所自己的工作人员,我们目前还采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机制。”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曹颖向记者分享的一个案例是:2018年8月清晨,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乡48岁的群测群防员安宏三通过路面散落的大小石块判断出危险区域,并在落石滚下前,拦住15辆车、28位行人。3个月前,这名群测群防员参加了专业培训。
另⼀位群测群防员也告诉记者,在百花山区域的金鸡台村,群测群防员每天都会沿着固定路线巡查。山里哪块石头动了、哪条缝变宽了,他心里都有数。⼀旦发现异常,他就赶紧用对讲机向上汇报,为灾害治理和避险争取时间。迄今,他们已汇报15处异常点,其中3处被专家鉴定为隐患,并得到及时处理。
“每场暴雨都是大考。”南赟告诉记者,为了稳妥迎战汛期,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的工作组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这里的灾害基本要素和特征开展调查、记录。必要时,他们还将通过开挖探槽、钻探物探等手段,开展实地勘测。
眼下,202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支撑工作已于4月17日正式启动,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团队已分赴各地,通过央地协同,指导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御。用陈红旗的话来说,地质人追赶的不是风雨,是送技术下乡,为群众避险争取更多时间。
据了解,今年我国入汛日期为3月15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早了17天。目前,66名地质调查局专家已经前往全国各省进行蹲点驻守,还有205名专家机动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