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考研辅导机构教师何凯文被曝英语成绩造假,其宣称的“英语专业八级”“考研英语阅卷人”等身份遭多方质疑。事件发酵后,当事人虽以“表述不严谨”为由致歉,但公众的愤怒与失望仍未平息。这场风波暴露了教培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乱象。
何凯文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从“名师”头衔注水到“保过班”虚假承诺,从伪造学历到夸大押题命中率,教培行业的营销神话屡见不鲜。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一条由资本、流量与焦虑共同编织的利益链。一些机构通过包装“完美导师”人设吸引学生,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信任;而部分教师则在名利诱惑下,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场“造神游戏”,机构通过打造高学历、高分数、高通过率的“三高”人设,将教师商品化为解决考试焦虑的“标准答案”。教育沦为商品,知识传递被异化为流量生意,诚信的底线便一退再退。
这种现象在考研、公考等竞争激烈的培训领域尤为普遍。某机构名师宣称“押题命中率98%”,某状元导师标榜“培养百名清北学子”,这些经不起推敲的数据背后,也体现出对家长“刚性”需求的迎合。一些明星教师过度包装现象,虚构教学成果、夸大个人经历的做法在业内屡见不鲜。何凯文的学历泡沫被戳破,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诚信问题,更是个别辅导机构靠虚假名师人设维系机构运转的潜规则。
加之考研热和当下社会对于学历的高要求,这些外部因素点燃了学子的焦虑,却成了造假者眼中的“商机”。许多学生省吃俭用支付高价课程,将人生转折的希望寄托于“名师”承诺,最终却发现所谓的“权威”竟是“虚假宣传”。长此以往,受损的不仅是行业声誉,更是社会对知识尊严的敬畏。
破解这场信任危机,需要多方协同的制度重构。监管部门应建立教育培训行业白名单制度,强制公示教师资质、教学成果等核心信息,对虚假宣传实施“一票否决”。北京市近期出台的《校外培训广告合规指引》明确禁止“押题命中”“考试通过率”等宣传用语,此类举措值得全国推广。教育平台则需承担信息审核责任,某知识付费平台已引入第三方学历认证系统,这种技术赋能的做法可有效遏制简历造假。
何凯文事件不应止于对个体的道德审判。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围观“名师翻车”时,更需要思考:在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流量经济解构真实价值时,教育该如何守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初心?或许这才是此次事件更值得大众重视的深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