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稳、势好、质优”,多组数据看2024北京经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5-01-16作者:张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每秒钟,北京人工智能算力可计算2200亿亿次;每分钟,4.9万块集成电路、0.5辆新能源汽车在北京生产;每小时,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约1290公里,相当于绕五环路13圈……这些2024年的“北京速度”折射高质量发展活力。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鑫日前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首场发布会上,用“形稳、势好、质优”3个关键词和多组数据,介绍了2024年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首场发布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形稳”,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北京精准有力实施逆周期调节,着力推动一揽子增量和存量政策落地见效,经济运行前高中落后扬、回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张鑫分别用“5.2%左右、3.71亿人次、123亿元”三组数据来说明。

5.2%左右,是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速,体现了经济大盘“稳”。张鑫说,这个增速来之不易。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北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加力实施“两重”“两新”,86个“两重”领域重大项目全部开工,“两新”政策带动1-11月设备购置投资增长3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9.2%、25.5%;因时因势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市场交易逐步回暖;精准发力政府资金引导,2024年12月提前下达2025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8支政府投资基金带动社会投资286亿元,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

3.71亿人次,是北京市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体现了服务消费增长“稳”。北京市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长期位居旅游目的地城市前列。2024年,北京继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景区取消预约、20个博物馆试点延时开放,提升大型活动举办便利度,成功举办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大型活动1931场次、同比增长20.9%,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12.5%。同时持续优化境外来宾支付等服务环境,比如,外国游客可用境外银行卡“直刷”乘坐地铁,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94.2万人次、增长186.8%。

123亿元,是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用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资金额,体现了投资支撑“稳”。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2024年,北京市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专项政策、安排123亿元用于支持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1-11月北京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5%。2024年还安排70亿元用于促投资真抓实干奖励,激励各区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落地实施,全市开工备案项目比例达到1:3.4、创近年新高,全年640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总投资近6000亿元。

高质量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势好”,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创新创造充满活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可用“6%以上、3个‘1’,843.7亿元”三组数据来说明。

6%以上,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预计数,体现了创新态势“好”。“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保持这样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保障。”张鑫说,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发展、已有29个科技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2024年北京地区有58项成果获评国家科技奖、占全国28.7%,有116家企业入围全国科创企业500强、占总量的23.2%。同时加强科研组织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试点。

3个“1”,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北京速度”,体现了经济结构“好”。数字经济领域的1秒钟,先进制造领域的1分钟,自动驾驶领域的1小时,即是例证。

843.7亿元,这是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的成交额,体现了发展空间格局“好”。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三地持续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2.7%。三地加快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晋级“国家队”。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中轴线申遗成功;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迎来第二批市级机关、累计超3万名工作人员迁至副中心办公,三地联合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2024年11月28日,冬日“北京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质优”,体现在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张鑫介绍了“290天、112项、1/3、879公里”4组数据。

290天,是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多,体现了生态环境品质“优”。2024年,北京以“0.1微克”精抓细抠空气质量,全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碳排放强度预计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112项,是累计推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数量,体现了营商环境“优”。以解决重复检查这一困扰企业的“痛点”为例,北京推行扫码检查,行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时,必须扫描经营主体营业执照二维码进行记录,如果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目前市区街乡三级执法主体扫码检查启动率达100%。创新推出全国首档政企对话节目《局处长讲政策》,现场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施行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以法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11月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4%。

1/3,是北京市不满14岁和超过60岁人口之和占常住人口比重,服务好“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体现了公共服务质量“优”。2024年,北京市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中心,新增9829张家庭养老床位,出台的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若干措施惠及80余万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面向“小小孩”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率均达到93%,新增中小学学位近3.9万个,动态补充市属高校招生规模,积极应对学龄人口达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延长到15分钟,青少年近视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

879公里,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优”。轨道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24年,地铁3号线一期、12号线、昌平线南延一期开通,北京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居全国首位;推动地铁网、公交网多网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43条,累计开通通学、通医、通游线路352条,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达88%;完成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联网,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指数从6.32下降至6.08,交通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1月16日电


责任编辑:刘世昕 张敏   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