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度

坚持“民生为大” 绘就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中国青年报  |  2024-12-26作者:焦敏龙 王俊秀

  前不久,22岁的重庆摄影师王艺菡在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为好友朱思颖完成了一组街拍摄影照。朱思颖说,选择来这里拍照,是看到许多网友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推荐。这里的居民楼和公共区域建筑经过更新后,不仅保持了一定的年代感、充满着烟火气,还新增了不少现代艺术氛围。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时,来到重庆市的网红社区——民主村社区。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在全国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民主村位列其中。如今的民主村社区是重庆市1.1万个正逐步实施“旧貌换新颜”的村(社区)之一。

  王艺菡说,她感受到这里居民生活与餐饮消费、休闲娱乐、便民服务场景连接得更紧密,里面不仅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也有年轻人向往的松弛感。

  重庆市下辖38个区(县),1.1万个村(社区)内居住着约3213万人。今年,重庆市坚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养老、托育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度,正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积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热气腾腾的社区生活蕴含年轻人向往的松弛感

  2021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明确,完整居住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民主村社区始建于20世纪50至90年代,是原国营建设机床厂的配套家属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9户805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55.4%,是一个重度老龄化的老旧社区。”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介绍,2022年以来,民主村社区为居民创设“步行15分钟左右能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的多业态社区商圈,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委和平台公司、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四方共治”模式。

  记者走访民主村社区看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有社区食堂、平安驿站、“一号信箱”、社区会客厅。其中,社区食堂每日供应的主食、菜品、水果有20多种,当日菜单会发布在社区居民微信群里;社区内的居民吃一顿饭只需要十几元,80岁以上的困难、失独、失能老人可免费食用;食堂会定期向居民征集对菜品口味的意见,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更新菜单。

  为了惠民生、促消费,社区还吸引创业者在居民楼底的商铺经营糖水铺、茶摊、老火锅、便利店等。

  看到民主村社区的公共环境和便民生活更新变化后,2023年,家住九龙坡区的80后璐璐来到这里创业开了一家咖啡店。一年来,民主村社区里的一些年轻人,习惯了上班时顺便来买一杯咖啡。她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走进并了解民主村社区,让这里焕发更多活力。

  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谢家湾派出所所长何茂介绍,为打造“烟火市井”餐饮集聚区,民主村社区布局了近百家餐饮等商业网点,但社区里个别餐饮店的商业活动,与居民生活也出现了“摩擦”。比如,一家火锅店生意不错,在店外增设了外摆桌位,但楼上居民夜间生活受到了噪声影响。接到投诉后,平安驿站民警会同城管部门、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到火锅店与经营者协调,将外摆桌位的停止揽客时间,由夜里11点提前了两个小时,有力保护了楼上及周边楼栋居民夜里9点后安静的公共生活环境。

  重庆市住建委主任唐小平介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今年9月底,重庆已对843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改造面积1.87亿平方米,惠及197.8万户居民,改造提升了9200余处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社区食堂、文化体育等居住配套设施。

  社保卡“一卡通”让居民办事生活更畅通

  2022年4月,申领重庆市第三代社保卡后,重庆市碑亭社区73岁老人杨尚元的生活更方便了。

  申领新社保卡之前,他给家里缴水、电、天然气费,需要分别用到3张卡片。每次缴费,杨尚元都要带上相对应的缴费卡片、再带上公交卡,到当地供水、供电、天然气单位的营业厅办理缴费业务。

  申领新的社保卡后,杨尚元到经常去的马宗市场等地,乘坐公交车不需要再刷老年卡,刷第三代社保卡同样能享受免费乘坐优待。每月还能在社区食堂享受5次用餐优惠,每次减免两元。而且,这张卡还能给家里交水、电、天然气费。

  重庆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应用拓展科科长徐劲蓉介绍,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解决民生诉求,整合公共资源,扩展社保卡服务功能与应用场景。今年7月,人社局在江津区碑亭社区创建了全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全生态社区,推出了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申请了重庆市“第三代社保卡”的居民,使用一张卡就能办理水电气缴费、图书借阅、驿站服务、疫苗接种、社区食堂用餐付费等业务。

  今年31岁的李秋霞是碑亭社区居民。日常,她把两个孩子送去学校后,常到社区图书馆看书,也会用社保卡“一卡通”功能借书。她还经常到社区食堂吃早餐,用社保卡“一卡通”支付,一顿早餐大约花费4元。

  碑亭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贵敏介绍说,社区新建了“一卡通”爱心驿站,为在社区内活动的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配备空调、冰箱、微波炉等便民设备。这些人员“刷脸”或刷“一卡通”,就能进入“苹果仓”空间,共享这些设备。社区还考虑到社区居民的亲子生活需要,建成了“一卡通”图书阅览室,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全江津区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家门口的夜校”为年轻人托起幸福生活

  80后全职妈妈朱琳家住重庆市江北区寸滩街道茅溪社区。今年9月初,她从寸滩街道得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办了免费的古筝艺术辅导班,每天下午3点半接女儿放学后,到这里练习1小时古筝弹奏。

  朱琳的女儿练习了一个多月后发现,在这里比在家练琴的效果好。现在,她也跟着志愿者教师一起学弹古筝。

  诗歌朗诵班、古筝培训课、书画课、摇滚乐队演奏培训、老年器乐演奏合唱团……如今,寸滩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汇聚的这些“潮课”,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学习。

  今年以来,为实现高效能基层治理,重庆市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推动基层“智治”,正助推城市治理更智能、高效、精准。

  寸滩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中举介绍,寸滩街道是重庆市基层智治体系建设首批试点镇街。为精准聚焦居民生活所需所急所盼。目前,寸滩街道为36个居民小区覆盖并启用了“寸心如e家”小区智治平台线上应用场景。社区工作者能在线开展社区综合管理、居民公共服务、治安防控等工作。截至9月底,寸滩街道依托该平台已为居民解决了300多个“急难愁盼”。

  值得注意的是,“寸心如e家”小区智治平台的功能之一是,社区工作者可以依托这个平台,收集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今年国庆节假期前夕,茅溪社区工作人员从后台管理界面看到,有居民在线建议“社区可以开展民族舞公益课程吗”“希望设置水电燃气费就近缴纳点位”“能否多安装几个健身器材”……

  “经数据比对发现,书画学习是居民提及最多的事项。”寸滩街道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负责人郑耘介绍,今年以来,街道联合重庆市书画研究会美术馆举办15场书画展,吸引了3000余名居民观展;还陆续成立了古琴社和吉他社,为居民开展公益课程。

  “琴棋书画笑,吹拉弹唱跳”,如今,“家门口的夜校课程”正托起寸滩街道居民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陈卓,惠滢,陈鼎   编辑: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