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十二号成功首飞:商业航天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2-01作者:邱晨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海南文昌,椰林畔、碧海边,中国长征火箭家族最新成员亮相。

北京时间11月30日晚间,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喷薄而发,尾迹穿云震撼天际,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商业航天“国家队”征战寰宇拉开徐徐大幕。

成功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他们中有95后也有00后,不畏海岛酷暑、勇战台风“摩羯”,他们在享受片刻成功的喜悦后,便转入到后续撤收工作中。

“十年前它还是我们手中的一个预研课题,无数次梦到点火升空的瞬间,今天梦想成真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总体副主任师欧岳峰说。

从课题萌芽到工程实践,长征十二号一路走来,从方案论证到型号立项、从发射场地选址到发射载荷匹配,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但团队成员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一款跨代发展的新型运载火箭。

新箭径、牵制释放、与液氧相容冷氦增压……长征十二号论证之初就是为了商业航天而生,其以能力翻倍、低成本和高可靠等特点在众多方案中崭露头角。“3米8箭径可同时容纳4台1250千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箭体直径与发动机数量的最佳适配,配上两级‘光杆’构型,实现运载能力的大幅提升。”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总指挥梁建国说。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长征十二号副总师赵志杰奔波于北京、上海之间,通宵达旦撰写论证报告,有了“3米8”跃然纸上的那一刻;总体主任师曾文花一遍遍对总体方案论证的推翻重来、一次次对总体性能指标的优化提升,把一个个“不确定”变成如今长征十二号“确定”的模样……

从0到1的跨越并非易事,4年研制历程里,他们完成了上千条的测试验证,一次次挑灯夜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团队对装订数据以“差错零容忍”为工作准则,用每一个小数点后8位数字的匠心,对2600多个装订数据反复核验、多方校核,确保了能够在火箭发射前2小时内快速输出一套全新装订数据。

“要永远把风险放在心中第一位,在火箭的征途上,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成败。”长征十二号控制系统主任师贺从园说。

图片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队部分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总装团队里,作为“项目负责人”层级的第一批90后,密振超、袁齐全自比“螺丝钉”,扎根在总装一线十多年。其间,他们共同走过从学徒、中(高)级工到技师的成长之路,参与了70余发火箭总装和30余次试验任务,足迹遍布酒泉、太原、西昌、文昌,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航天“匠人”的身份。

如今,密振超和袁齐全还肩负起培育新一代航天人的责任。“现在总装的节奏,如果还让徒弟跟着自己的师父做,是不够的。”密振超说。他们采用“青年技师+岗位分工”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将“一师一徒”改为总装模块化的培养方式,集众人之所长,成众人之所事。目前,他们已经带教一批工艺员。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的00后刁文恺,毕业于通用航天器维修专业,是一名专业对口的小将。虽资历尚浅,但在型号全新理念的推动下,他明白了上下游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从纸质表格化数据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他用高度专注、极致细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了个好头。

“3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明白什么叫作‘万无一失是目标’,知晓如何才能‘久久为功’。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分身。”刁文恺这样诠释对检验岗位的认识:“火箭总装是一个串并联流程内容兼具的项目,而总装检验又是一项过程检验工作,所以,总装到哪,检验就要到哪。”

9月2日,一个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预警,打破这次既定的首飞任务计划表,长征十二号迎战台风的保卫战打响。

“17级风力影响程度将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一直守在火箭旁,箭在人在!”长征十二号副总师陈鸣亮、项目办副主任王其晓带领团队在台风登陆当夜留守厂房,坚守在箭体旁边。

狂风肆虐、声如马嘶,年轻员工们艰难地将箭体挪离风口,又恐怕风力继续增大,于是咬咬牙,在风雨咆哮中为箭体又加固一遍防撞隔热棉,终于赶在厂房的大门被台风“摩羯”卷走前,保全了箭体安全。

就是这发历经台风洗礼的箭体,最终在团队进行了数不清的测试考核、专项复查、更新维护后,腾空而起,划破苍穹。

1995年出生的王天鹏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啃下了发动机控制器这个硬骨头,伴随型号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单机主管。“我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路虽远,行则必至。”

型号预研阶段就参与冷氦气瓶、冷氦电磁阀研制的航天青年李翔,经过4年系统工作历练,而今华丽转身为动力系统主任师。

前路漫漫亦灿灿。“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代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   编辑: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