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重视科创竞赛育人 培养创新青年人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1-07作者:李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葛玲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近日,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2700多所高校参加。江苏高校大学生共获金奖37个,银奖67个,铜奖89个,蝉联总成绩全国第一,金奖数、银奖数全国第一。南京理工大学共有6件主体赛作品入围决赛终评,经过激烈角逐,获得4金2银的好成绩,与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捧得“优胜杯”,总积分位列全国第二,和“优胜杯”高校第一位。

本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涉及多个组别,分别关注绿色低碳、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等。

南京理工大学的“珊影——珊瑚礁监测保护引领者”项目获得生态组金奖,项目负责人刘鑫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说,在队伍时,第一次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就被深深吸引。后来了解到珊瑚礁正面临着大规模白化,他在心中设下了一个目标:尽可能保护珊瑚。

回到学校,刘鑫和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走访调研,得知目前多种珊瑚礁监测手段无法满足全面早筛需求。“前期调研走访一些科研院所、环保企业,还有环保组织,我们了解到科研院所通过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也就是说把相机固定在这个位置,人在实验室或者在基站通过观测屏幕来看。这种情况就导致当我们通过肉眼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不可治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死亡。还有一个方法是人工大面积普查,潜水员拿尺子或者计量工具去水下看珊瑚是否发生变化,普查效率非常低。”


刘鑫和团队成员进行实验 受访者供图

刘鑫说,珊瑚病变和癌症的发病过程类似,如果在黄金治疗期内,病变往往更容易控制和治愈。经过3年的研发优化,团队推出了模块化的多维度协同成像系统,“我们选择采用高清三维,高分辨率光谱来对珊瑚疾病做一个早筛。我们有两个的核心技术,一个是精度,另一个是高分辨率。现在也有很多水下三维,水下光谱的技术,但是精度达不到。珊瑚生长非常缓慢,但是一周就可能死。所以如果精度不够,第一次下水没有发现,等到下一次下水去看,它已经烂完了。另一技术是光谱,传统光谱是推扫式,速度太慢。我们的设备边走边拍,提高普查效率,还能保证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光谱的分辨率达到纳米级。这样我们的精度足够,对水下生物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在东海东山岛,刘鑫和小伙伴成功实施了首次实地应用,筛查到病变珊瑚3000余簇,不仅时间提前2周,还将治愈率提高至85%。目前,他们也成了自己公司——南京珊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未来8个月产品的应用将从4个推广至20个。

同样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金麟龙灯——让中国龙舞向世界”项目也获得金奖。团队负责人杜艺元从小生长在一个有着600年舞龙历史的小镇,上大学后,她和小伙伴首创了“彩带龙”。杜艺元说,“彩带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单人玩,重量轻,“比如传统舞龙,可能好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才能舞。器材也比较沉重,一个龙头都有20多斤,对于参与者的体力要求极高。我们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在保留原有特色下设计出‘彩带龙’,采用3D建模,使用泡沫定制,龙头很轻,一个小孩就可以把这条龙舞动起来。其次龙身,用飘带采用不同长度的飘带,去替代原始龙身,一根飘带就能使龙飘动起来。”

“彩带龙”不仅造型独特,玩法也创新。团队自主创编“全龄段”舞龙教学视频52套,其中4套入选全国推广曲目。目前,团队把“舞龙”送进200多所中小学,又搭建高校联盟、携手留学生群体,向全世界讲述龙的故事。


杜艺元和团队成员进行实验受访者供图

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沃土,南京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科创竞赛育人功能,坚持“三融合、三驱动”,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通过“毕业生思政课”和“开学第一课”,引导广大青年保持求知的渴望、创新的激情。鼓励青年学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依托校企间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强化“有组织科研”,形成多个紧密连接、优势互补的重要平台,推进重点项目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

同时,通过推进“名师-专业-课程-基地”一体化建设,每年定期遴选和建设青年项目库、师资库和人才库等,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激发青年师生共同参与“挑战杯”竞赛的热情,形成青创课、青创赛、青创群的科创育人链。青年人才和青年学生在“三库一链”的高效机制中共同成长,共担重任。

责任编辑:陈凤莉   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