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乡村的公交车

中国青年报  |  2024-10-18作者:谢佩霞 谢洋

    穿过石山的隧道狭长昏暗,只容得下一辆车单行通过,进入隧道前要先鸣笛示警、再仔细观察另一边隧道口有无来车,才能谨慎驶入。罗金丽第一次驾驶公交车从县城去往作登瑶族乡训信村,经过这段隧道时,有些担心车身会被隧道两边的岩壁刮擦或卡住。

    “你放心开,要是车碰了撞了,不用你负责。”公司领导的话,给了她一路向前的底气。

    罗金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的一名司机,也一度是她所在公交公司众多司机中唯一的女司机。2019年,田东县开通了23条乡村公交线路,覆盖全县90%的村屯。也就是在这时,原本开大货车的罗金丽应聘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负责县城到作登瑶族乡训信村这条线路。

2020年7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罗金丽驾驶公交车驶出一处隧道。这处人工开凿的隧道内部狭窄,路况相对复杂,却是作登瑶族乡训信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谢佩霞/摄

2024年8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从江城镇开往云林村的公交车上,三名乘客紧紧地握着扶手。谢佩霞/摄

2024年8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当日是江城镇街日(赶集开市的日子),来镇上赶集的人们准备乘公交车回村。谢佩霞/摄

    训信村位于群山深处,海拔比县城高500米左右,来去多陡路,贯隧道,临深崖。道路狭窄处,甘蔗、玉米时常会抚过车身。若有两车相会,只能由其中一辆退到宽敞的地方。

    谢佩霞是一名摄影师,她从2020年开始拍摄田东县乡镇公交,用相机记录站台、车上的村民,至今已有4年。罗金丽驾驶的这趟公交班线是她镜头中的常客,村民们上车、下车,欢乐期盼、悲伤焦虑的画面都曾被她的快门定格。在拍摄时,谢佩霞注意到,这些乡村公交班线充满了人情味儿和松弛感。

    有一次谢佩霞跟车拍摄时,车突然停了,也没开车门,她正纳闷,罗金丽从驾驶室开门跳下车。原来不远处有个老乡的三轮车陷到沟里,罗金丽二话不说帮着老乡一起把车推了出来。

2024年10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来自那拔镇那练屯的57岁瑶族村民韦大姐(左)从县城的农贸市场买了一袋黄豆,准备回去喂羊。在乡村公交车开通前,她很少去县城,现在她一有空就坐上公交车来县城逛逛。谢佩霞/摄

2022年10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一位穿着时髦的作登瑶族乡登高村姑娘刚从广东回来,在农贸市场站等公交车回老家。谢佩霞/摄

2022年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广州出发的大班车早上5点钟到达田东县城,两名在广东惠州务工的青年下车,在公交车站准备转乘公交车回作登瑶族乡大板村老家过年。在等车时,两人就地买了米粉,在站台上吃了起来。谢佩霞/摄

    乡镇公交没有固定的站台,招手就上。随着跑线次数增多,罗金丽和沿途的村民越来越熟。连很多村民家住什么地方、甘蔗地在哪,罗金丽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几点在什么路段能碰见谁,她也能猜到个大概。

    “有些老人生病了、身体不便,我都会下去背他上车,载上一小段,也不收他们车费。”罗金丽说。

    在村民眼里,这位公交车司机为人热心,照顾村民的难处。因此,村民们也总想着“回报”她。有村民择菜到县城卖,会提前把菜洗好,装一袋给罗金丽。如果罗金丽拒绝,他们就趁上下车时,把菜放进公交车边箱。

    一天3趟,一趟50公里,公交车穿梭于乡村小路上,风雨兼程。随着出车次数越来越多,罗金丽渐渐摸清了乘客们的出行规律:春节,外出打工的游子们又坐上这班离家时坐过的公交车,回乡和家人团聚;清明,各地的孩子又乘坐它,回到大山里祭祖扫墓;夏、冬,在学校待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们离开教室,在寒暑假回归到田野之中……   

2022年4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一名妇女在甘蔗地里除草,她身后一辆公交车正在靠站,一名妇女准备上车。谢佩霞/摄

2020年8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农贸市场公交车站,凌小花提着几只鸭子,准备上公交车赶回朔良镇老家给妈妈过生日。谢佩霞/摄

2020年3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公交车上护着孩子睡觉。谢佩霞/摄

    形形色色的人上车又下车,钩织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面:每天到县城卖菜的老奶奶、从县城买小鸡仔回村的大爷、提着生日蛋糕到老家看望外公的一家六口、带孩子到县城医院看病的年轻妈妈、戴着耳塞看着窗外遐想的中学生、给老年人让座的少年……

    “我刚开始拍摄乡镇公交这个题材时,找不到先例可以参考,不知道这个选题有没有价值。但每天拍完,我都有种当即想要整理这些照片的冲动。”谢佩霞说,这对她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她拍其他题材时,总是拍完就放着不想管了,但乡村公交车乘客们脸上自然流露出的神情,总是能带给她感动。

    开公交车的日子,罗金丽每天早晨不到6点就要起床,准备发车。每天出车3趟,每趟约两个小时,其间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身体保持在一个姿势。久而久之,这位女司机得了颈椎病,有时脖子不能左右转动,要去医院理疗才能缓解症状。“为了村民的出行,我觉得这是值得的。”罗金丽说。

    遗憾的是,两年前,由于部分线路入不敷出,公交公司不得不对线路进行调整优化,罗金丽先前驾驶的去往训信村的班线因客流太少被取消,她被调到其他的乡村班线。

2020年8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去江城镇的公交车上人很多,许多年轻人主动让座,站在过道上。谢佩霞/摄

2020年8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正值星期五,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带着行李坐上公交车回家。谢佩霞/摄

    如今,田东县依然保留着大部分村镇的公交班线。那拔镇那练屯57岁的瑶族村民韦大姐在乡村公交车开通前,很少去县城。现在她一有空就坐上220路公交车来县城逛逛。10月10日这天,她从县城的农贸市场买了一袋黄豆准备回去喂羊。尽管今年羊肉的价格并不好,但提起当天采购的收获,等车的韦大姐还是面露笑容。

    10月10日上午,身着黑色T恤的小黄提着刚在金穗农贸市场买的鱼在站台等车。家住印茶镇的小黄从2016年起离家上学,每次从学校返家,最后的一段旅程他都会选择219路公交。趁着大四毕业实习的这段时间,他返乡学驾照,并在周边地区试着找工作。公交车成了他每天往返县城学车或办手续最经济便捷的出行工具。

    “这些年老家的变化越来越大,先是全县各乡镇有了直达公交车,车程基本在一个小时之内,费用在3元至10元之间;今年这些公交车还升级了手机支付,更方便年轻人乘坐了。”正说话时,219路公交应声而至,小黄笑着挥手道别。


谢佩霞摄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峥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