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难以割舍

来自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志愿者的系列故事(之二)

中国青年报  |  2024-10-18


    成为兵团新一代

    2005年兵团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 付辉平

    我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曾服务于十师186团工交建商科,现任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在2005年的那个毕业季,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出现在校园时,已经与企业签好就业协议的我毅然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和156名来自河北的毕业生一同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祖国最西北边境的兵团十师186团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生涯。在服务期间,我备受老一代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崇高精神的感染,在边境一线的生产生活中,时刻体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服务期结束后在老团长的打动下,我选择了留在兵团,成为兵团新一代。

    2013年是我在186团工作的第8年,那年3月我调整工作到十师北屯市住房城乡住建局任职,同年5月4日我作为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代表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活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教导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在那之后,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管是在北屯城市建设还是参加访惠聚工作(“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抑或是后来在团长、政委的岗位上,我都始终把总书记的教导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在兵团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新冠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想19年的岁月,每当工作中遇到挫折和不顺时,我都会想起曾经在边境线上扛枪巡逻的日子,想起职工群众热切期盼的目光,想起墓碑朝西要永远看着祖国边境线的兵一代,激励着我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在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入到维稳戍边、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业中,坚守着兵团人的初心使命。我想,我的这些经历是共青团作为“娘家人”坚定支持的体现,是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体现,是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为包括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内的广大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打造良好平台的体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心和勉励的体现!我们非奋斗、奉献无以为报!

    当前,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也是新疆和兵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和兵团实践的重要时期,我们广大青年应勇于担当,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锤炼品格,树立榜样,引领更多西部计划志愿者和青年人才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时代洪流中。

——————————

    西部闯出沙棘路

    2009年兵团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 王军扬

    我的家乡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之师——兵团第九师白杨市,这里英雄模范辈出,有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决捍卫祖国领土的孙龙珍烈士,有被誉为“边界线上活界碑”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有全国劳动模范、马背上的梅莲医生,还有许许多多忠诚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无名英雄。他们的精神一直感染激励着我。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报名西部计划,主动申请返回九师最艰苦的边境团场之一——170团参加志愿服务,希望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可以影响更多热血青年扎根边疆、戍守边疆。

    170团毗邻全国著名的玛依塔斯风区,每年风灾频发,严重影响职工生产生活。于是我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沙棘的生物特性相结合,在不断努力尝试下,成功选育出适宜新疆荒漠戈壁种植的沙棘品种,并得到了全力推广,不仅有效改善了170团的生态环境,更让团场沙棘种植面积增加2.4万亩。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我发现沙棘不仅能适应贫瘠的荒漠戈壁,它的产业化发展更有价值。为了打开销路,我跑遍全国沙棘种植地区与沙棘加工企业,最终在2019年全国沙棘研讨会上,成功与国内沙棘产业领军企业对接,打开了销路,170团沙棘的优质品质开始传播,形成了供不应求的销售场面。

    目前,公司带动沙棘种植10万余亩,累计完成产值1.8亿元。实现“第九都护”沙棘系列产品市场内贸、外贸双突破,出口占比超过公司总收入的40%。丝路沙棘已成为全球沙棘原料最大的供应商。与此同时,公司167名种植户年均收入也从2019年的4.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4万元。沙棘真正成为170团职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有恒产者有恒心,职工富了,也就扎得下根。

    今年5月,我有幸荣获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这份荣誉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团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越来越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选择到兵团来,大家像无数先辈一样义无反顾,下团场连队、走田间地头,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精通连务的“万事通”、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懂农业技术的“特派员”,更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期满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择扎根边疆、奉献兵团,以实际行动助力兵团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为新疆孩子带来更多可能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刘大千

    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库车队队长。

    不同于许多在疆接续服务20多年的研支团,哈工大自2023年才开始向库车派出研支团。我们共有10名队员,服务于库车市第三中学。经过两届队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出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品牌项目。

    一是聚焦支教主业,奉献讲台,深耕教学。两届研支团共承担了3个学部、51个班级、9门学科、11个社团的教学工作,累计授课3000余节,服务学生2200余人。我们在教学质量上追求“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多名队员所带学科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参与国家级教研课题,编写论著发表于重要期刊;注重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定制无人机、计算机编程、英语配音等社团;助力学校青少年工作,担任团委副书记、德育处干事、副班主任等职务,队员们结合大学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多名队员荣获“优秀党员”“教学新秀”“最美援疆教师”等荣誉。

    在课程思政方面,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道法课上,选取优秀民族团结事例进行讲解;在历史课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地理课上,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通过这些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是拓展支教功能,走出学校,服务社会。支教团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现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走进基层,让科普的力量深入到库车更远的地方。我们积极参与库车市“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石榴籽育人小课堂”活动,联合团市委、市教科局、社科联打造青少年科普小讲堂;积极参与“我们爱科学”科普教育活动,走进农村小学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参与团地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阿克吾斯塘乡的孩子们科普航天知识;参与阿克苏地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展示特色社团教学成果;与团库车市委共同开展的“学悟新思想·青春建新功”青年大讲堂系列活动入选自治区社科普及周重点活动。

    三是撬动资源,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校企助力,打造品牌。我们主动发挥研支团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品牌项目。支教团联合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为三中建立了“昊天”流动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生活;组织孩子们与哈工大的学长学姐互通书信,让北国冰城和天山南麓的灵魂得以碰撞,在字里行间体会彼此的别样青春;带领学生云参观哈工大航天馆,领略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同向同行的光辉历程;开展了8次校内哈工大专题励志讲座,让孩子体会学习的意义、对未来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3年年底,由哈工大校党委牵头,在库车市委、团委的协助下,研支团积极争取校友企业资助,向库车市第三中学援建一所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2024年1月10日,哈工大党委副书记陈蕊与地区领导共同为实验室揭牌,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正式落成。依托实验室与校友企业提供的优质科创教育资源,队员带领学生们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今年6月,由队员担任指导教师,带领12名同学前往克拉玛依参加新疆赛区大赛,斩获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两项三等奖,包揽前三名所有奖项。库车三中荣获自治区级优秀组织单位、队员荣获自治区级优秀指导教师。

    7月,三中代表队打入国赛,在2023-2024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又斩获全国二等奖一项、全国三等奖一项,创造了参赛历史最好成绩。

    在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当地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和联系机制,探索如何发挥后方学校的技术优势,为库车、为阿克苏乃至全疆的孩子带来更多科创的可能;在校友企业的支持下,引入更多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自治区教育事业作出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新的更大贡献。

——————————

    懵懂少年成长为坚韧“胡杨”

    2007年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 崔振强

    我出生于甘肃的一个小山村,接受了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教育,2007年大学毕业后毅然踏上开往新疆的列车,赴一场志愿西部之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国家和民族有所增益的事情。8月,经过短暂的培训后,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满腔的热忱奔赴南疆,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来到阿克苏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

    一年的志愿服务,让我积淀了知识、洗礼了心灵、收获了友谊,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感谢组织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成长,让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棵坚韧“胡杨”。服务期满后,阿克苏也成了我决定要奉献青春的地方。我选择留疆工作,投身祖国边疆教育。

    这些年,我在阿克苏市学校先后担任学科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及党支部书记。每一次只要是工作和组织需要,我都义无反顾,全力而为。刚担任班主任时,发现班上学生胆小爱哭、沉默寡言,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动力,班级排名在全校倒数。我主动上门家访了解每个学生情况,逐一分析缘由、逐个制定计划,尽全力和孩子父母保持沟通联系,共同帮孩子树立梦想、制定目标、为之努力,最终全班高考上线率居全市前列,连班里经常“拖后腿”的同学都以优异成绩被北京联合大学录取。在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服务新疆的决心。

    2017年11月,经组织选调,我被委以筹建阿克苏市第十六中学——天杭实验学校的任务。作为学校的校长,我始终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立志打造南疆优质均衡教育典范。工作上,无论多难啃的硬骨头,我都尽全力攻破。

    几年来,学校教学活动形式求实创新,德育活动方法独具匠心,考核评估稳居阿克苏市前三名,获得组织和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些年的教育生涯,我先后荣获全国第七届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优秀辅导员、自治区优秀科技辅导员、阿克苏地区师德标兵、阿克苏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和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令我更加骄傲的是,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纷纷奔赴祖国各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其中,也有许多人选择继续回到新疆,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这里面有的是军人、警察、医生、基层干部等,还有很多和我一样选择志愿服务后继续留疆支教,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培养学生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用自己的青春韶华承载起祖国的未来,在广阔天地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正是我们无以言表的骄傲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将牢记总书记谆谆教导、殷殷嘱托,始终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师,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愿与更多“志合者”一道,共同推进南疆现代文明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希望各级组织用好西部计划志愿者这支队伍,在学习教育、培养培训、实践锻炼中给予更多机会和展示平台,最大限度让西部计划志愿者成为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

    做一些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

    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史晓洋

    大三结束的那一年,我满怀期待报名参军入伍,如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只可惜,没有到祖国的边境保家卫国。在这两年摸爬滚打的军旅生涯中,我学会了坚持,个人的心性也得到了磨炼。

    退伍返校读大四的一年里,我认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选择,生逢其时,我还能趁着年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时,一则西部计划的招募信息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我一下就动了赴疆参加西部计划的念头。身边的长辈听了我这一决定后,纷纷疑惑,“你已经去部队历练了两年,大学毕业又要去新疆,不觉得苦吗?”我笑着对他们说,我要趁年轻,干一些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

    初入新疆其实有很多的不适,天气炎热干燥导致的流鼻血,饮食差异带来的不习惯……但当我抵达服务单位,真正开展服务之后,我发现心中的热爱足以支持外界条件带来的一切不适感。

    2022年8月至2024年7月,我服务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克陶县恰尔隆镇昆仑佳苑社区。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从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居民走出大山,住上楼房,放下羊鞭子,过上好日子。我记得在一次国通语演讲比赛中,一位50岁的牧民大叔用不甚标准的国通语讲道:“从前我们住在山上,吃水靠抬,出行靠走,遇上下雨,河道的水就会变得浑浊而无法饮用,居住的房屋还有随时被冲垮的可能性,过得提心吊胆。去一趟县城就需要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连夜赶不回去,还要担心当晚的住宿问题。现在我们搬进了楼房里,水电暖什么都有,再也不用过从前的苦日子了,这都要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听着他细细讲述的过往,再结合一些黑白老照片,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从前生活的艰苦环境。

    “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恰尔隆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铭记于心的一句话。不仅是因为好政策让他们走出大山,更是因为好政策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从前在山上放牧,现在在大棚种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长期放牧的群众来讲,并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每当这时,我们都会认真入户走访,了解困难原因、倾听群众声音、提出解决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渐渐地,我看到在种植能手手把手的帮助下,群众学会了如何选苗、如何播种、如何避免虫害、如何顺利结果;看见从前只会放牧的群众在社区开起了商铺,做起了生意;也看见他们终于敢于走出去学习一技之长;更看见他们因为勇于做出改变而收获幸福生活的一张张笑脸。

    今年3月,我跟着单位的哥哥姐姐到大山深处的塔尔乡参加杏花节,同行的姐姐指着眼前巍巍高耸的大山跟我说,翻越这座大山,就到了我们的老恰尔隆乡,我望着那座高山静站了许久。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无数高校有志青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奔赴祖国边疆,建设边疆的意义所在。

    在基层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明白了我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渺小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磅礴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续签第三年的决心。但是在续签之际,我选择了转岗去支教,因为我想趁年轻,多做一些难忘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和乡镇基层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我认真地向老教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当我走上三尺讲台,望着下面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听着学生们整齐地喊出“老师好”,我忽然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教书育人并不是说说而已,尤其对于我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讲。如何将课本上枯燥无趣的文字转化成学生们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我在备课过程中首要思考的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我运用案例具象化认识,将学生实际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收获了学生积极的反馈。

    2023年8月,我有幸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参加自治区第十四次团代会,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同年12月,我有幸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参加在广东汕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并发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交流志愿服务心得,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优秀志愿者。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带给青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了解到更多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魅力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志愿服务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将尽我所能,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志愿服务事业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凤莉,张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