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早新闻 | 学生学不好数学,可去医院“治”?记者探访真相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0-14作者:张力友

今天是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校园早新闻”来了!

几分钟速览最新校园热点,带你走近“宝藏学校”、学习“榜样青年”、了解“服务资讯”:学生学不好数学,可去医院“治”?记者探访真相;首都师范大学成立未来教师学院;求职首选:受访大学生更青睐通过校园招聘会求职;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捐髓救父传为佳话。

学生学不好数学,可去医院“治”?记者探访真相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4日05版报道,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火了起来。有关该门诊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门诊智商税”;有人觉得带孩子去看病的家长“才真的有病”;还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诊疗方法,“有病还是得治”……

该门诊于10月8日首次开放,每周二开诊,目前系统可见的3个预约时段均已约满。10月8日当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该门诊的两位出诊医生,为公众揭秘“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到底看什么病、怎么看病。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教授章依文介绍,该院的“学习困难”门诊实际上已经开设20多年了,并非近期才开设,“从建院初期到现在,我们科室一直为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诊治,但并非所有学习困难的孩子都能够通过这个门诊变成学霸”。

章依文说,确实有部分患者起初“学不好、不想学”,经门诊治疗后逆袭成为学霸,但这只是部分孩子。

这一次,学习困难门诊因为加了“空间与数学”几个字,变得更加聚焦、细分,一下子又火了起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几何问题、数学问题在家长圈里特别受关注,因为它们是“拉分项”。

“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首日接诊专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医师马希权告诉记者,自己还看过睡眠门诊、儿童情绪门诊等,都没有“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受关注度高,“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他介绍,第一批就诊者大约每人有20-30分钟的问诊时间,问诊后会有专业心理师为其进行大约1-2小时的评估,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和问诊情况来确诊。

据悉,“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的对象包括:数学(包括几何、代数等与空间向量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涉及图形空间关系和抽象符号的理解困难)学习困难者,具体来说体现在常见的4个方面问题。

一是数感差:数量大小的估计、符号管理、基本计数困难;

二是数学记忆方面:理解、记住规则和公式困难;

三是推理方面:掌握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困难;

四是视觉空间问题:涉及几何、图形和表格理解困难。

此外,有些数学成绩尚可但其实是补偿性学习的结果、其本身存在数学学习困难者,也在就诊范围之内。

“这个话题火了后,很多朋友来找我,问能不能加号。有的孩子才两岁,被我拒绝了。”与马希权一同出诊的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赵冰蕾告诉记者,该门诊主要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年龄段的孩子,确实存在明显的空间感和数学计算、想象困难问题,并不是专门帮助孩子提升数学成绩的门诊。

首诊日一名高中生的情况就比较典型。马希权介绍,这名高中生来自上海市某示范性高中,原本学习成绩优异,但在数学的几何问题、地理问题、物理的空间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学习困难,“遇到方向、分层、方位等问题时,几乎得不了一分”。

还有的孩子,整个视觉表象能力都会有一些缺失。“我们如果发现孩子有视觉表现、空间表征上的相关问题,也许可以提醒家长不需要这么‘鸡娃’了。我们要帮助他,而不是一味地带给他焦虑。”马希权说,单纯从数学学习问题来讲,它还分为不同的“亚型”,有的跟空间有关,还有的与注意力、数感等有关,“这个门诊重点关注空间想象的问题”。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德国、印度、以色列等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3%-6.5%。我国此前的研究显示数学障碍的患病率与其他国家一致,约占儿童总人口的3.3%-6%。

今年2月,由华东师大教育学者与温州医科大学学者共同发表于《公共卫生前沿》杂志的一项Meta分析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8%的青少年存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困难。

但学习困难并不等于学习障碍,后者才是一种临床医学意义上的“病症”。

“大量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存在数学学习缺陷,主要是由于计算能力差,当进入小学的中或高年级时,计算技能会显著提高。总体来看,数学障碍的患病率可能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赵冰蕾说。

马希权介绍,确诊学习障碍的比例与就诊人数相比占比很低。确诊“空间与数学学习障碍”后,医院会提供视觉空间训练、基于算盘的训练、身体活动与空间训练、计算与空间技能结合的训练、游戏化学习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改善症状。

记者注意到,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其他专科门诊相比,前述学习困难门诊的问诊、确诊难度更高:“确诊”与否还要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心境。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确诊挺好的,后续可以有干预措施跟上,可能会提高孩子成绩,家里也不再会焦虑;有的家长即便孩子有问题,也不希望孩子确诊,生怕会留下记录,影响孩子未来升学、工作、求偶。”马希权告诉记者,实际上确诊与否并不会被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也不会“备案到户口本”上。

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全文:《数学、几何学不好真的能“治”?探访全国首个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

首都师范大学成立未来教师学院

据首都师范大学官微,10月12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一区体育馆隆重举行。

大会为未来教师学院揭牌。面向未来,学校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成立未来教师学院,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教师教育范式转型,推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贯通融合,培养更多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潜质的未来教师。

另据新京报报道,根据规划,未来教师学院争取在明年招收大一新生。此外,该校的人工智能学院也在谋划成立中。

求职首选:受访大学生更青睐通过校园招聘会求职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4日03版报道,随着“金九银十”秋招季的到来,高校学子们再次“拧上发条”,为已到来的“招聘旺季”做准备。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走进校园,与毕业生当面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是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与期待,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318所高校的有效问卷6329份。调查结果显示,72.74%的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校园招聘会,61.70%的受访大学生认可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最常获得工作机会的渠道。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其中校园招聘会(63.41%)排在第一位。此外,还包括线上招聘App、网站(59.17%),校内就业服务平台(52.31%),学校老师、高年级同学的推荐(49.57%),国家级就业服务网站、政府人才信息网(38.24%)等。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25.41%的受访大学生参加过1到3次校园招聘会;3.52%的受访大学生参与过3次以上;13.13%的受访大学生计划参加校园招聘会;33.80%的受访大学生了解学校举办过校园招聘会,但未曾参加。

在受访大学生看来,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校园招聘会的优缺点都较为明显。16.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满足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诉求,49.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般,13.1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另有21.4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校园招聘会是否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在今年“金三银四”的春招季,黄冰冰先后参加了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举办的7次校园招聘会。

参与了7场校园招聘会,黄冰冰也发现一些问题。“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应聘的岗位太少了。岗位数量少,但应聘者很多,供求不匹配。”不仅如此,黄冰冰坦言,在名校举办的校招会上,参与企业的规模资质和薪资待遇会更好,但竞争也会加大,“我投出的简历基本上都没有回应”。

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届毕业生梁静玲也有类似的看法。6月初,她曾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求职经历。她发现除了专业不对口,部分校招会考核环节复杂冗长,入职率却并不高。梁静玲的日常记录引发了不少毕业生的共鸣,获得了超过400条评论和2000多次点赞收藏,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示“深有同感”。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目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灵活性低,举办时间、地点有限,错过了很难遇到(63.50%);线下求职信息不对等,容易“竹篮打水”(39.64%);效率低,没有线上平台便捷(31.79%);投递简历后没有反馈(30.08%)。

针对毕业生诉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力求从更多维度保障学生权益,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据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贾皓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会在每年春招、秋招的第一场双选会设置“简历门诊”“政策咨询”“求职答疑”等展位,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第三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贾皓提醒毕业生:“秋招、春招早期拿到录用通知后尽快签约,不要觉得后面还有更多机会,用人单位的签约时间往往有一定限制,错过了可能并不会遇到更心仪的单位。”

虽然没有通过校招会找到心仪的岗位,但黄冰冰依旧认可校园招聘的价值,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分享校招信息的她不断地鼓励学弟学妹们积极参与招聘会:“千万别过度担忧,勇敢为自己争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黄冰冰为化名)

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全文:《72.74%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校园招聘会 受访大学生期待通过校园招聘会勇往“职”前》

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捐髓救父传为佳话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10月13日报道,二十二次购票、历时二百六十天、辗转数千公里,为了延续父亲的生命,一直奔波往返在学校与医院之间的救父之路上……近日,淮南市2024年第二季度“淮南好人”评选结果揭晓,捐髓救父的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潘正媛荣获“淮南好人”称号。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去年6月,潘正媛父亲突感身体不适,紧急进入当地医院检查。原来就在几个月之前,他已经出现各种病症,不仅全身多处出现青紫瘀斑,腿部抽筋,而且多次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在当地医院检查过后,医生建议立即前往大城市医院进行更加全面、专业的检查。

母亲紧急打来的电话,让正在准备期末考试以及备考研究生考试的潘正媛返回家中。她意识到父亲的病情远比想象中严重,面对已六神无主的母亲和悲伤不已的姐姐,当机立断,和姐姐带着父亲立马前往家乡附近的南京市。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检查后,其父亲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病情严重,医生要求立即入院治疗。

随着父亲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们又带着父亲转院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她一边陪伴父亲积极治疗,一边准备考试,不断在学校与医院之间来回奔走。

一边是父亲的病情已经刻不容缓,一边是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骨髓配型,在潘正媛及其家人的再三恳求下,主治医生给出了用子女半相合骨髓配型来尝试治疗的方案,但是由于半相合配型的排异概率较大,治愈的概率比较小。

“我比姐姐年轻,恢复能力更强,如果我适合,那我去!”潘正媛决定为父亲捐献骨髓,可是,就在前期身体检查的时候,自己被查出体内长了肿瘤,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切除,防止癌变。

再次降临的厄运,没能浇灭生的希望。手术一切顺利,肿瘤成功切除。经过一段时间休养,潘正媛的身体指标也终于达到了移植标准。2024年1月17日起,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连两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干细胞采集后,潘正媛终于为父亲完成了骨髓捐献。

此次骨髓移植手术很成功,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排异反应,好在潘正媛父亲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病情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5月1日,经过四个多月的恢复治疗,潘正媛的父亲终于达到了出院条件。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来,潘正媛和家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整个家庭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开始也埋怨过、痛苦过,不甘心、不接受这种事情怎么就落到了自己头上。但回头再看这段最痛苦的人生经历,曾经的无助与彷徨、痛苦和绝望都早已释怀。”今天的潘正媛已经能够平静地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她感慨道:“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苦难、面对困难、战胜苦难,守护好家人,一起享受平淡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潘正媛目前正在准备2024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2023年我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还想再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一次,无论结果如何,只为了在考研这件事上不留遗憾。”她说。


整理:张力友

中国青年报“校园早新闻”联系邮箱:zqbxiaoyuan@163.com

责任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