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秋分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后,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加上由于天气逐步干燥,饮水不足等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今天正值秋分,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吉训明解释了秋分后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的原因。
此外,气温下降后,人的运动、生活规律也会受一些影响,比如喜欢吃高热量食物、在室内抽烟、饮酒过度等,与此同时运动却在减少,吉训明说,这些都可以引起血脂升高。
秋分之后,白天的时间变短,日照时间减少,会影响人的心情,“这时候我们情绪波动就比较大,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吉训明说。
45岁以上的人头晕、胸闷需高度警惕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吉训明说,如果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有心梗和脑梗病史的人,需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是否能够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出现大波动的时候应该主动调药。通过一到两天药物的调整,如还不能达标,吉训明建议,应该到医院诊治。
吉训明强调,45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尤其要关注,尽管以前血压、血糖、血脂是正常的,这时候也要监测,如果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请及时就医。
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心脑血管病
秋分时节,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外出的时候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在天气骤变的情况或者在寒冷天气里久待。此外,还要均衡饮食,提倡少盐、少油、少糖,在秋分的时候要更加注意饮食的多样化。
吉训明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一个合理膳食的方法:每天吃的肉类不要超过一个拳头大小;一天的主食不要超过两个拳头那样大;要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应该有三个拳头大小的水果,四个拳头大小的蔬菜。“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对于改善身体状况是有益的。”他补充说。
此外,要注意适当规律运动,比如说散步、打太极拳,有时候外面的天气太冷,可以在室内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包括适度的哑铃运动等。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到冬天之后过分的情绪波动,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教你合理“贴秋膘”
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凉爽,人们的食欲比夏天要好很多,所以在民间有“贴秋膘”这一说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龚燕冰在发布会上介绍,“贴秋膘”要根据时令特点和体质特点来进补,不能盲目进补,也不能过度进补,以适度为宜。
另外,中医讲秋天燥气当令,燥邪首先伤肺,肺是娇脏,伤肺之后可能会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同时燥邪也是伤津的,肺主皮毛,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燥等症状,因此要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
在中医理论中,五色对应五脏,其中白色入肺,因此可以吃一些白色的食物,比如莲藕、山药、百合、银耳、白萝卜、梨等,这些食物都能起到养肺、润肺的作用。
龚燕冰还推荐了一款药膳,百合银耳雪梨饮。梨是应季水果,具有养阴生津、化痰止咳的作用,百合有养阴润肺、养心安神的作用,银耳有补气润肺、滋阴生津的作用,三种食材可以加水一起煮了之后将水和食物一起食用,适合大多数的人群,十分契合秋分的时令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