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 刘正曦
我的中文名字叫刘正曦,正,取堂堂正正之意;曦,意为晨曦初露之温暖。我是一个地道的埃及小伙。
我很喜欢中国,或许是折服于汉字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方正与规整;或许是喜爱汉语阴阳上去、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律;抑或是四次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大赛,频获佳绩带来了自信。这份爱,源自9年前的一次人生选择。
回望来时路,我不得不佩服母亲的远见。那时候的她,深刻认识到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内生力量,去中国发展一定有很好的前景。在她的鼓励下,原本打算学英语专业的我来到中国,开启与汉语的缘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文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赏心、悦目、入耳,汉语近乎极致的完美,也影响着我的性格——追求极致。很多人夸我播音腔的字正腔圆,我却苦恼于那些难以觉察的“老外腔”。因为我在南开大学学的是国际教育专业,未来很可能选择当老师,教他人学习汉语,所以,我更加努力。
2018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毅然选择去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硕士,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接受专业的语音发声训练。刚开始,我常常陷入困惑,丹田是什么?如何气沉丹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的恩师刘老师常鼓励我的话。于是我每天开嗓、练声、念绕口令,甚至是说相声、背贯口。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惊讶我竟成了班里口语最好的人。
后来,我作为外景主持人参加了一档节目,报道湖南省十八洞村的幸福蝶变。我走村串户,发现村里5G网络全覆盖,处处是酒店、民宿,做直播的人熙熙攘攘。而在当地展览馆,看着那些老照片诉说的过往,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也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印象最深的是,讲解员告诉我当地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摘穷帽,从“等靠要”变成“主动干”。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为生动的注解。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特别关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中非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官方渠道或者社交媒体宣传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非友谊的温度和深度。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讲好中非友好故事。
(本报记者余致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