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魅力 架起友谊桥梁

中国妇女报  |  2024-09-07作者:高越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金秋九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举行。在新闻中心非遗互动体验区,色彩绚丽的景泰蓝花瓶、华丽精湛的花丝镶嵌、形态生动的彩塑京剧脸谱……一项项独具特色的非遗工艺深深吸引着外国友人的目光,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脸谱绘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毛笔,只有掌握技巧才能画出精美的面具。”来自格林纳达《信息报》的记者萨曼莎正在展台拿着毛笔细细勾勒彩塑京剧脸谱里的孙悟空角色,她说:“我之前看过类似的影视节目,所以知道孙悟空这个角色。”

“毛笔要从尖入,比中间宽一点儿,压下去,然后再抬笔,要画得对称一点儿。”彩塑京剧脸谱展台的工作人员韩冰耐心地为体验者讲解着绘画技巧,一张张俏皮可爱的孙悟空面具就这样在体验者的笔下诞生了。绘画面具并不容易,需要用细细的毛笔先勾勒图案,再用毛笔将色彩一一填充,色彩分为黑色、红色和粉色三种,足够有耐心和熟练才能将线条勾勒得美观而对称。

韩冰告诉记者,许多国外的朋友都十分厉害,虽然是第一次使用毛笔,但是绘画的对称性和稳定性都让人惊叹。“我已经来北京4周了,这是我体验过的艺术之一。孙悟空面具上的符号、线条和颜色都非常吸引我。”《圭亚那纪事报》的记者特瑞纳说。

近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所引发的悟空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所以彩塑京剧脸谱体验区特意选择了孙悟空脸谱绘制体验,不少外国记者都对孙悟空的形象非常喜爱。

“我前段时间关注到了《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特别感兴趣,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都在玩这款游戏。许多中国的电视剧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中国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是阿尔及利亚,无论是游戏还是电视剧,不同载体通过文化传播让人们更愿意了解中国。”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告诉记者。

    非遗技艺架起友谊桥梁

在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体验区的展台上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前来体验。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的员工张艳告诉记者,这里可以体验制作戒指,制作时,需要先将银或铜的素丝搓成需要的丝,再把银丝在台虎钳上编织成圈,最后点缀上珍珠。一些非洲友人发现,编织时的手法与编辫子的过程有些类似,编织的速度非常快,这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中非文化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天呐,这风筝在室内怎么都能飞得这么高!”伴随着一声声惊叹,只见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哈歆正拿着独具特色的哈氏风筝向大家展示。至于风筝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哈歆向大家解释:“风筝的起飞原理是当风吹过来时,它往下走,在这边形成了一个负压,所以我们制作风筝时要上边硬下边软,这叫硬翅,自然就能飞得高了。”

“一位尼日利亚记者在体验做风筝的时候,我给他讲解北京的沙燕风筝是老艺人根据栖息在城门楼的雨燕演变而来的,这种燕子不同于家燕,四指在前,无法在地面站立或者抓握,只能在高大建筑或者岩壁挂着。”哈歆笑着说,“这位记者每次路过体验区都会和我打招呼,还会叫我一声‘老师’,像雨燕一样,风筝制作技艺也为中国和非洲的友谊架起了一道桥梁。”

在景泰蓝展区,许多外国友人对上色环节充满兴趣,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这里的颜料都是用矿物质制作而成,需要用吸管吸取所需颜料,再涂到银胎上,操作十分不易,需要非常精准才能将颜色涂好,“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随意选取,许多外国友人把小花瓶涂成了自己国家国旗的颜色。”

除了体验传统非遗项目,新闻中心的走廊还设计了故宫环保文创设计专题展,展台用瓦楞纸通过榫卯结构拼装成中国日晷的形态,在上面刻着中国的十二时辰。这些文创产品应用的都是环保材料,如废弃的塑料瓶、咖啡渣等变为了丝巾、花盆等,既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

在这场盛会上,外国友人们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收获了满满的“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深入人心,文化交流与友谊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