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部通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项目中的5起违规行为,包括1起评审请托问题和4起项目申报书抄袭问题。相关人员都受到不同的处理,如依规终止相关该项目评审程序,违规人员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禁止7年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等。
科技部此次通报的抄袭、评审请托等行为均属科研不端行为,其中,对请托行为严肃处理,进一步体现了有关部门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在学术活动中,公众较为熟悉的不端行为主要有篡改数据、抄袭变造等。相比之下,请托行为过去受到的关注不那么多。但事实上,此类违规行为对学术生态同样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唯有大力打击,才能使学术界风清气正。
根据科技部公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请托行为是指在科学技术活动评审过程中,相关单位或个人以直接或间接、明示或暗示等方式,向评审组织者、承担者及其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等寻求关照、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进一步明确禁止了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项目评审请托行为,其中包括投感情票、搞“人情评审”、利益交换、收受礼品礼金、接受贿赂、投利益票等。之所以要大力打击评审请托问题,原因在于学术评审必须坚持独立客观,以学术事实、研究和成果为依据。只有杜绝因人情和打招呼产生名不符实、以次充好的评审结果,才能避免劣币驱除良币,让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关注。
评审请托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一段时间里,“打招呼”“递条子”“走关系”之风在许多领域盛行,科研领域也未能免俗。这种“熟人好办事”的潜规则,会破坏应有的科研规则和规律,对此,正风肃纪很有必要。科学研究尤其需要实事求是,科研人员投入大量心血才能获得一些成果。某些人不愿付出真正的努力,却想走捷径,通过托人说情、打招呼,从评审中获得利益,学术界绝不能让这样的人不劳而获。
不切断请托的利益链条,就会摧毁科研诚实之风。从这个角度上看,阻断请托是营造科研清风、回归科学本质的重大行动。一方面,研究人员要意识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请托,本质上都是在弄虚作假。科学最容不得弄虚作假,凡是造假,都有被揭穿的一天。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另一方面,对于请托行为,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处理力度。除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等规定对请托者进行处罚之外,对于涉嫌违纪违法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应按照管理权限,进一步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使其对情节特别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发现申请人存在“打招呼”问题,一经查实,相关项目应当立刻中止评审程序,情节特别严重的,相关人员应被永久取消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请托不同于其他科研不端行为,不可能由一两个人孤立完成,其背后必然有一整串的利益链条。因此,处罚请托行为,也要对请托人、被请托人、中间人,以及涉入其中的单位、管理机构等一并处理。这次科技部通报的5起违规行为中的1起评审请托问题,就是对5名参与者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只有严格执行规定,才会减少或禁止请托及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张田勘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