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 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备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7-20作者:朱彩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备受关注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18日在京闭幕,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改革时间表,要求在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7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说,“《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这场发布会透露出诸多改革信息,事关经济、教育、科技、法治等诸多领域。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会上表示,下一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更为均衡、普惠、包容的发展,一靠政策给力,二靠改革发力。

新起点上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改革问题。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开篇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这是党中央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作出的重要判断。”穆虹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他以开展两轮大规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为例说,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达89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穆虹表示,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落脚点。”发布会上,韩文秀介绍,《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分量很重。

他从七方面加以介绍,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韩文秀介绍,《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他提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决定》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并作出战略部署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作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被视为重大改革任务。韩文秀透露,《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韩文秀说。

关于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韩文秀介绍说,《决定》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要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韩文秀表示,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相比往届三中全会,此次三中全会更突出科技导向,全会公报新增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并将科技、教育、人才单独成段。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介绍,《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具体来看,包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怀进鹏介绍,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怀进鹏介绍,《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怀进鹏介绍,《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同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记者注),稳居世界首位。

“(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怀进鹏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就是要以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沈春耀表示,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调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他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法治领域改革任务要求。

责任编辑: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