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青春担当

中国青年报  |  2024-07-11作者:郭冬明 林小强 华情 龚阿媛

应征青年们在江新洲堤坝铺设防浪布。吴杨/摄

7月8日8时,暑气蒸腾,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长江江新洲大堤上,应征青年周鑫带领一支由8名大学生应征青年组成的巡堤小分队正在往来巡查,这是他们参与抗洪抢险的第7天。

受近期强降雨影响,四面环江的江新洲岛水位持续上涨。“乡亲们,当您看到这封信时,家乡再次需要您……”7月2日,当防汛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后,常住人口不足的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告急“家书”,号召在外青壮年父老乡亲返乡防汛抗洪。

面对家乡的灾情,应征青年毫不犹豫投身抗洪战场。当天下午开始,一批批在外工作实习的大学生收拾行囊,火速返乡,申请加入抗洪队伍,他们都是完成今年下半年全国征兵报名的应征青年。

7月2日晚上,56人的大学生应征青年防汛队很快组建完成。上堤前,考虑到应征青年缺乏巡堤查险经验,九江市柴桑区人武部专门组织基干民兵向应征青年们传授巡堤查险基本知识,并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每8人一组,由两名基干民兵带队,每4小时轮换一次,接续巡查近20公里的堤段。

在防汛一线,应征青年发出“贡献青春力量、构筑青春堤坝”的铿锵誓言。周鑫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上个月完成征兵报名登记,江洲镇的“家书”发出后,他坐不住了,于是联合当地多名完成入伍报名登记的毕业大学生,主动向人武部提交申请,要求上大堤抗洪。

来到大堤上后,他穿上救生衣、拿起木棍开始了巡堤作业,很快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和裹挟难行的泥水带来的挑战。“再难,也要上。”周鑫以前常听爷爷讲述199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夏天,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威胁着无数百姓的生命和家园,爷爷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在抗洪大堤上日夜坚守,最终赢得了抗洪战斗的胜利。

周鑫在学校学习的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他凭借着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不懈努力,考取了CAAC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等一系列技能证书。巡堤时,他操控着无人机进行汛情监测。

抗洪如同一场战斗,应征青年上防汛一线就是为了兑现应征报名时立下的“保家卫国”的誓言。石友贸土生土长在江洲,从小目睹江新洲的水情汛情变化,这次还多了一个并肩作战的队友——哥哥石友为。

每到主汛期,江新洲一天一个样,随时可能发生险情。7月3日,江新洲大堤水位超过21.6米,逼近峰值,当地指挥部作出了加固堤坝的决定。应征青年集体上堤,装沙子、铺防浪布、打木桩。这些技术活在石友贸看来,再熟悉不过了。2020年抗洪时他跟着家人上堤,装沙石、扛沙袋,掌握不少抗洪抢险的本领。现场,他一边传授其他队友加固堤坝的技巧,同时也和哥哥暗地比起了速度。

“哥哥是得知家乡遭遇洪水险情后,特地休假回家抗洪的,7月2日回到家就上了大坝……哥哥2022年去的海军部队,练就了一身强筋骨,水性、耐力超强。”哥哥跳入水中打桩垫基,石友贸就传沙袋,两人配合默契。不到1个小时,近400米的堤坝就加固完成。石友贸速度虽没赶上哥哥,但是拼搏的姿态得到了哥哥的赞许。

“一直以来,我都把哥哥当作榜样,决心像他那样早日走入军营、挥洒青春。”石友贸说。

洪水过后,堤坝上的树枝树叶、农作物以及生活垃圾,给巡堤带来很大困难。应征青年们随身携带各种工具和器材,平均负重10多公斤,一起清理这些垃圾。这些天,洪峰过后,堤坝高水位浸泡,烈日高温炙烤,应征青年皮肤晒得黝黑,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考虑到这些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担心他们难以承受背着沉重的沙袋在泥泞中加固圩堤的任务,区人武部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些相对轻松的任务,可他们拒绝被关照,一头扎进堆砌围堰的队伍,融入抗洪方阵。

“抗洪抢险让我体会到了当兵的味道,在这次‘战斗’中磨炼意志,我们随时做好在军营挥洒青春热血的准备!”一名应征青年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熊棋是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今年刚满21岁,他和同伴担负的任务是加固堤坝,防止堤坝渗漏。面对50多公斤重的沙袋,他们毫不退缩,扛着沙袋在泥泞的堤岸上艰难前行。堤岸早已被雨水泡得松软,每走一步都有可能陷入其中。在一次搬运沙袋的过程中,熊棋不小心滑倒,腿部受伤。“这点伤不算什么,不能因为我拖慢了进度。”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你们真是好样的,参军后一定会是好兵!”看着应征青年们的出色表现,村民们连声向他们道谢。

7月6日开始,长江九江站水位开始缓退,随后一级响应被解除,但人们仍不敢放松警惕,堤岸长期被水浸泡和冲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险情。

夜幕降临,抗洪抢险的战斗仍在继续,应征青年们在微弱的灯光下忙碌着。坚守在大堤上,他们的誓言铿锵有力:“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洪水。”

郭冬明 林小强 华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飞鹏,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