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颇具浪漫色彩的“太空牵手”再次上演。
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于15时24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这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这四部分各司其职,轨道器承担地月往返运输任务,被称作“地月巴士”;着陆器用于落月、采样封装、科学探测等;上升器将携带样品从月面起飞;返回器负责将月球“土特产”带回地球。
护送月球“土特产”回到地球,需要先将其送上“地月巴士”,这个过程就是“太空牵手”,专业术语叫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在中国航天领域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在此前的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我国航天器在近地轨道已进行过多次交会对接。
“与近地轨道交会对接不同,嫦娥六号在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地面测控能力受限,受制于月地返回窗口、能源、光照等约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天义说。
据他介绍,此次嫦娥六号交会对接主要有两大技术难点:一是对接精度要求高,二是捕获实时性要求强。为此,研制团队在嫦娥六号出发前做了大量地面试验,确保对接和转移顺利完成。
载人航天任务使用的对接机构学名叫“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在对接后可形成一个通道,方便航天员穿行其中。与载人航天对接机构不同,嫦娥六号探测器采用了抱爪式对接机构方案,形象地说,就像运动员用手握住接力棒的动作。
也因此,专家称这一动作从“太空之吻”变成“太空牵手”。具体来看——
携带月球“土特产”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6月4日上午从月球背面起飞,先后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环月飞行轨道。
当上升器在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前方约50公里、上方约10公里位置时,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通过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完成轨道交会。
嫦娥六号轨道器上配置了3套K形抱爪,只要对准上升器连接面上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就可以实现两器的紧密连接,完成“太空牵手”。
“捕获、收拢、转移,看似简单的过程,但要在月球轨道上高速运行的飞行器上实现,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李天义说,由于月球轨道相对地球轨道有时延,时间走廊较小,因此对嫦娥六号来说,捕获的机会转瞬即逝。
所幸,嫦娥六号不辱使命,在38万公里之外动作一气呵成,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从上升器被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稳稳搭上了“地月巴士”。
在这场环环相扣的“太空牵手”中,还有一条“太空红线”立了功。
“此次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再次在月球轨道牵起‘太空红线’,成功导引嫦娥六号两器‘太空牵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专家表示。
专家介绍,微波雷达由雷达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分别安装在嫦娥六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上升器上,用于轨道器和上升器之间相对位置的精确测量,持续稳定提供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参数的高精度测量结果,并进行双向空空通信,引导两个航天器调整飞行姿态最终实现交会对接。
在遥远的月球轨道上,微波雷达是交会对接过程中远距离测量的唯一手段,是保证对接成功的关键。专家表示,继嫦娥五号交会对接任务,微波雷达持续输出“中国精度”,再次在月球轨道开展远距离导引及相关试验工作,为我国实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称,后续,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
之后,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择机“发车”,经历月地转移、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等关键步骤后,按计划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为人类带回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