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空心化、土地碎片化”难题

湖北广水探路乡村合作公司激活“一池春水”

中国青年报  |  2024-05-28作者:朱娟娟 雷宇

湖北省广水市李店镇飞跃村村民为乡村合作公司葡萄园修枝。团广水市委供图



    “我要1万棒!”“我要3万棒!”今年3月27日,湖北省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点菇成金”共享菇园认购大会上,100名花菇种植户、企业代表现场举牌认购,105万棒菌棒被抢购一空。

    花菇,是香菇的“升级版”。得益于当地独特气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店村不少村民陆续种植花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加上种植难度大、当地种植面积零散,花菇产量低、利润薄,不少菇农选择外出务工,土地被撂荒,村里花菇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困境。

    因为一场改革,关店村的花菇再次迎来“春天”。

    地处鄂北的广水市,山岗丘陵多,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广水市94万户籍人口,最多时有3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顶峰时期,三分之一的耕地呈季节性抛荒状态。

    2021年起,针对“田没人种、种不好、不赚钱”等状况,在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广水在有条件的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这一模式将乡村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广水共成立村级合作公司211家,实现经营收入2.15亿元,经营利润4121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137万元,累计发放村民务工报酬3225万元。

    “一批‘农’香四溢的乡村演艺精彩绝伦,一幅‘农’墨重彩的生态共美、产业共兴、群众共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在日前举办的广水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暨乡村合作公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广水市委书记杨光胜如此说道。

湖北省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育秧工厂“农民工人”正在育秧。团广水市委供图


    “空壳村”蝶变“先进村”

    一家一户不愿干、干了不划算——在关店村,香菇种植生产方式“散”,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2022年9月,在乡镇党委支持下,关店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带领村民“抱团闯市场”。公司大力推进香菇小镇项目建设,整合涉农资金416万元,统一平整土地并搭建标准化香菇大棚,购买灭菌柜、制棒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采用“集中制袋,分散种菇”的形式,实行统一大棚租赁、统一制作标准、统一技术指导,带动全村走“以菇致富”路。

    从一根“栎木棒”到一个标准“菌袋”、一瓶“香菇酱”,全产业链生产提高了效率,提升了附加值,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大军,2023年全村菇农达115户,种植规模超100万棒。而在2021年,规模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脱贫户王茂家见证了村里成立乡村合作公司之后,给农户们带来的实打实效益。

    以前,王茂家想过种植花菇,但一没技术,二缺劳动力。2023年,在乡村合作公司带领下,他试种了3000棒,头两茬就获利3万余元。在这次共享菇园认购大会上,王茂家举牌认购1万棒。

    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介绍,借助乡村合作公司规模经营降本增效,菇农们可以从多方面获益——

    一是土地流转金和前期投入。公司将荒坡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统一平整并搭建大棚,再以每平方米4.5元的年租金出租给菇农,减轻菇农的投入负担;二是公司集中购买原料制棒统一制袋,保证了出菇质量和出菇率,产品抗风险能力提升,能卖出更好的价格;三是公司带来锅炉工、机械工、套袋工等务工岗位,村民可务工挣工资。

    经过一年多运营探索与努力,关店村借助乡村合作公司壮大花菇产业,村集体40万元债务清零,实现盈利47.3万元,户均增收10万余元,“空壳村”蝶变“先进村”。

    从“穷窝子”到“农者有其股”

    村民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一度是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面临的发展难题。

    观音村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是远近闻名的“穷窝子”。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多地兴起,观音村两委曾尝试探路谋发展,从2005年起,村里陆续成立多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很快,合作社产业红火起来,经营主体的荷包鼓起来了。然而,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注意到,合作社在带动小农户生产方面较为乏力,一些农户渐渐被“挤”到产业链边缘,农户与村集体增收均寥寥无几。

    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2021年5月,观音村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市成立首家乡村合作公司。

    公司创造性地开展政府项目资金“拨款改投资”工作。广水市成立核算专班,对观音村近10年来政府投入市场主体支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其中,包括各级直接投入市场主体的政府性项目资金676.15万元,按90%折算入股公司;将间接投入市场主体周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350万元,按10%折算入股公司;通过“四议两公开”形式折股量化后,村集体拥有资产近千万元,持有经营主体19%的股份。

    同时,观音村乡村合作公司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统筹利用好分散的土地资源,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参与合作公司建设,培育了山场果林、特色养殖、苗圃苗木、油茶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六大产业。

    “农者有其股”的股份合作模式,让村民得以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实现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2022年,合作公司利润达110万元。在首次分红中,现场为全体村民分发近20万元现金。

    如今在观音村,“十里桃花”“观音花海”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旅品牌,每年可吸引游客40万人次,创收500余万元。眼下,观音村正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市、街、村共同出资打造4A级景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导黄振华教授多次到现场调研,在他看来,这项改革之所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与村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个村民都是合作公司的股民,能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

    同台打擂:比变化、比产业、比“共富”

    乡村办公司,集体经济闯市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降低经营风险?

    黄振华认为,搞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广水创新构建起市、镇、村三级合作公司运转框架,市级合作公司融资领投、镇级合作公司承接监管、村级乡村合作公司实施经营,建立上下贯通的机制,让合作公司扎根大地,如鱼得水。

    乡村合作公司办得怎么样,擂台公开来亮相。2022年9月28日,广水市举行首届乡村合作公司“大擂台”决赛。从当时全市186家公司中脱颖而出的15名优秀“考生”,同台打擂,比变化、比产业、比“共富”,比武争星。

    最终,4家乡村合作公司获评“四星级乡村合作公司”,并与广水市乡村合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现场签约,每家公司获得不低于400万元投资支持。

    广水市乡村合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友峰介绍,作为市级投资平台,广水市乡村合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涉农资金的整合和优质产业的导入,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设育秧工厂、蔬菜大棚、灌溉设施、冷库等。在解决村级合作公司成立初期缺乏启动资金问题的同时,扩大自身资产。

    项目资金的多少与乡村合作公司星级挂钩,投资由专业团队把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广水市建立乡村合作公司数据库,开展动态评星行动:干得好升星级,干得不好降星级。

    与此同时,为避免发展项目时“一哄而上、一地鸡毛”,乡镇建有项目库,监管村级合作公司上报的项目,上会研究通过后,再派优秀干部指导依法依规经营。

    “乡村合作公司要稳健发展,项目的统筹把关、服务推介是核心。”广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瞿霞介绍,为了选准、选好每一个项目,该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合作公司产业发展,市镇村三级联动,村公司申报项目,镇级初审,市级论证,按照村庄类型,制定差异化发展方向;项目实施环节,则安排专人全流程指导,确保依法依规经营。

    乡村合作公司的壮大,吸引越来越多能人回乡。在村级合作公司中,村支书兼任董事长、返乡能人任总经理的架构受到村民们欢迎:书记兼任董事长,“主内”,负责村级事务协调,为公司发展铺路;返乡能人任总经理,“主外”,负责对接市场,为公司发展聚财。

    请进来、走出去,广水市对乡村合作公司相关负责人开展密集轮训,为村干部们掀起“思想冲击波”,全力提升乡村合作公司“头雁”们闯市场的能力。

    高频次督查,将风险扼杀在“萌芽”。广水市成立乡村合作公司专项财务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乡村合作公司财务情况实时“体检”。全市明确了乡村合作公司财务管理流程、重点监督事项。村级纪检委员、合作公司监事等对照“流程图”,即可对公司财务管理进行精准监督,保障集体资产不贬值、不流失,确保利益分配公平公正。

    一组数据,为这场3年改革的成效写下注脚。

    2020年,广水市402个村(社区)中,年收入5万元以下占206个。2023年,全市“空壳村”全面消除,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清零,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数量增加了10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丽,黄冲,李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