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长: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最大优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5-24作者:戴纳 宁迪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宁迪)今天上午,在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表示:“青海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让绿水青山始终成为青海最大优势、最大骄傲。”

吴晓军介绍,青海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重要启动区。青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

在生态修复成效上,吴晓军举例,如今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由上世纪不足2万只,到现在已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监测数量已超过1200多只;青海湖各种鸟类超过60多万只;青海湖裸鲤由2002年保护初期的2500多吨恢复到现在的12万多吨,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

“作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也是战略要省”,对此,吴晓军介绍青海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

在制度创新方面,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

在系统治理方面,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系统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突出体现为“一增、双减、三优”。吴晓军解释,“一增”是“绿色家底”不断丰厚,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8.12%;“双减”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三优”是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优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及以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生态与产业的关系上,青海突出科学性转化,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吴晓军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光伏羊”为例,“我们在沙漠戈壁滩上铺上光伏板,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原来的不毛之地现在长出了绿草,牛羊又回来了,当地牧民亲切称之为‘光伏羊’,把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在一起。”

此外,青海坚持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青海设立了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全省14.6万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当上了管护员。”吴晓军特别介绍,许多管护员因为离自然最近,拿起了相机,扛上了“大炮筒”,拍摄了许多作品,成了摄影家,很多作品在国际和国内一些大赛上获得大奖。“他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体现的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责任编辑: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