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锵咚咚锵……5月2日,安徽淮南寿县首届“楚韵遗艺 青年传承”寿州锣鼓争霸赛举办,来自全县16支锣鼓队的300余名参赛选手齐奏寿州锣鼓的代表作《长流水》,这场气势恢宏、视听俱佳的文化盛宴引得阵阵掌声。
参与比赛的青年选手比例达60%以上,大家历时一个多月训练,大赛主办方为寿县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文旅局,旨在通过老带青、传帮带的方式,挖掘和培养青年非遗人才。
青年站上锣鼓表演“C位”
25岁的寿县消防救援大队古城消防站消防员王银虎就是选手之一。
他打小喜欢家乡的非遗文化,锣鼓大赛给了他深度接触锣鼓的机会。从3月报名开始,每天晚上7点到8点半是集训时间,虽然下班后觉得很累,但他坚持练习。
寿州锣鼓鼓点丰富,所用的打击乐器有钢锣、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镲、小锣等,各种乐器不仅可以合奏,还可以独立演奏,不同的作品称为曲牌,而不同曲牌的组合构成演奏的曲谱。首届寿州锣鼓争霸赛由乡镇街道、县直机关青年、教体局青年教师等群体自行组队参赛,所有选手均演奏原汁原味的曲牌,展示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王银虎所在的队伍有20人,他负责敲打钢锣,和他搭档的一位60后大叔表演沙锣,即使每次练得满头大汗,但二人从不叫苦叫累。队伍中还有大镲、小镲、锣鼓等分工。
王银虎在队伍中是“C位”,其他人要跟着他的鼓点演奏,如果王银虎敲错节拍,整个队伍的乐曲节奏就会乱。练习时,他一手拿鼓槌,一手拿钢锣,每次敲击完,他要用手捂住锣鼓,避免噪音和回音。渐渐地,他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都磨出血泡,血泡溃破后,他仍继续练习。现在,皮肤上留下了几处伤痕。
但他认为,“学会”和“学精”是两个层次。平日里,为了找到节奏感,他坐在桌子旁,用手拍击桌面,睡觉的时候,会拍一拍大腿。在消防队工作间隙,他时不时敲敲单位的铁柜子,周围人说他“走火入魔了”。
平时,王银虎和队伍其他年轻人聊天时得知,很多人学习锣鼓都是出于好奇,但钻研进去以后,都想为家乡文化传承做些什么。
了解背后的文化,就会“越来越想学”
这些年,当地很多老艺人所操心的,就是引导年轻人了解锣鼓艺术背后的文化元素。
寿州锣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古老又热烈的艺术形式,在淮河流域已经流传了2000余年。当地有句老话:“一天不摸锣,心里没着落;三天不打鼓,浑身不舒服。”寿州锣鼓的演奏曲牌有《长流水》《小五番》《喜鹊登枝》《灵鸟对话》《龙腾虎啸》等,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乐观的精神和雄强刚健的气魄。在传统习俗中,寿州锣鼓往往为喜庆之事演奏,如逢年过节、婚嫁、升迁、开业等场合。
“有些曲牌内容丰富,比如,《长流水》反映了古代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工作场景和劳动心声。”71岁的寿州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西林告诉记者,寿州锣鼓是楚文化的遗产,从宫廷乐流入民间,逐渐被老百姓所喜爱。
寿州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传阳拿曲牌《兔子扒窝》举例,通过“哐哐哐咚咚咚”的紧张热烈演奏,表演出兔子穿梭在几个洞口之间,和猎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这形容青年要学会举一反三,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向上面对困难。”
王传阳还观察到,有的年轻人平时总爱抱着手机不放,下了班总喜欢宅在家里。锣鼓训练,能让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放下电子设备、改善身心健康。他注意到,也有年轻人因为乐感差、没有耐心或是觉得练习道具“费手”而放弃学习。但只要用心学习锣鼓背后的故事,就会“越学越想学”。
这些年,罗西林参与挖掘了20多个曲牌以及背后的故事,对每一个道具都视若珍宝,每一个道具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他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如果这项非遗技艺在当代失传,将十分可惜。他期盼着,能推动更多青年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热情的锣鼓吸引青年 也激活城市发展
事实上,在寿县这座千年古城,政府部门一直引导年轻人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淮南共青团以寿县为试点,打造系列青年非遗传承培训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并通过结业仪式、汇报演出等形式,扩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认知。去年7月,寿县首个非遗传承主题的团属青年社团“锣鼓青年传承社”成立,定期开展讲座及线上线下锣鼓教学。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集中培训也陆续举办,老中青三代一起学锣鼓。
在90后的团寿县县委书记徐梦亚看来,以往,非遗锣鼓更多在民间流行,钻研这一行的也大多是民间手艺人,爱好非遗技艺的年轻人较少,非遗传承面临断层。共青团等部门通过打造青年社团等形式,将各行业年轻人聚合起来学锣鼓,一方面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锣鼓的热烈情绪和团队协作氛围也能为年轻人提供积极向上的养分,使表演者和旁观者均受到感染,进而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信心。
在团寿县县委工作的00后汪丹丹参加首届寿州锣鼓比赛的初衷是培养兴趣爱好,每当她听到那激昂的鼓点和锣声,心里都会涌起探索欲。随着练习深入,她逐渐发现,只要用心去学,看似复杂的锣鼓节奏和技巧都有规律可循。老师耐心地为学员讲解基本节奏,使她在表演上也渐入佳境。每当掌握一段新的节奏,她都会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她回忆,大家一起训练时,伴随着号子的声音,气氛变得热烈。当新学员跟不上节奏时,老学员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讲解、示范。有时训练结束,学员们还意犹未尽,会自发地起鼓敲锣,沉浸在鼓声锣韵中。比赛落幕时,年轻人通过呐喊声尽情抒发喜悦。“虽然一个月的闲暇时间并不足以学精深,但能够在台上展示学艺成果,听到观众们的喝彩声,成就感无以言表。比赛是促进传承的一种形式,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地传承非遗。”
王传阳说:“年轻人之间互相带动好友、闺蜜一起来学习,激励更多青年去保护、传承寿州锣鼓,让更多人了解,在古老的寿州大地上还有这么一枝盛开的非遗之花。”
“演奏锣鼓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可以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的品格。” 淮南市青联委员张悦是寿县文化馆舞蹈教师,她说,寿州锣鼓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起伏有致、疏密相间,激昂铿锵的音调、雄宏磅礴的气势能够调动人的活力。让她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既有工作压力也要照顾家庭,但无论寒冬还是炎夏,大家都会克服困难准时到场练习。
寿县作协主席、青年作家黄丹丹也关注到了青年人热衷非遗的现象。她认为,对于这座古城的年轻人来说,接触和学习寿州锣鼓,不仅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在敲击和合奏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这种文化熏陶和精神磨炼,无疑会对年轻人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更加自信、坚忍和有担当,甚至涵养城市的精气神。”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让全县青年热爱非遗,是该县一项品牌工作。近年来,团淮南市委更是通过“楚韵遗艺”点亮“青年传承”脉络,以寿县为标杆,打造青年发展型县域样板,把具有淮南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青年生活和城市发展之中,打造锣鼓青年传承社、星火八公、二十四节气之青年说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年文化品牌,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