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谈“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4-23作者:沈杰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4月21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举行。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长​聘副教授袁一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围绕《陈平​原文集》所展开的学术之旅,以“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为题,展开对谈。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24卷《陈平​原文集》,全面整理了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等方面的成果,展现出了一种不断开辟新领域,在多元视野中拓展学科疆域的努力。

对谈中,陈平​原介绍了《陈平​原文集》编选的起意与思路,讲述了自己四十余年读书、治学、著述历程。

关于学问与人生的关系,陈平​原谈到一位年轻人曾跟他提到的一个看法:在这位年轻人看来,陈教授这一代学人的学问与人生是融合在一起的,学者治学努力勤奋、自得其乐,而年轻一代学者治学则更像是一种技术操作,与人生脱节,由此感觉有些遗憾。

陈平​原提到,这是现在青年学者共同面临的困境,有现实和时代的原因。青年们的治学和阅读纷纷回到自己的专业,甚至回到导师的问题意识里,长此以往,个体的阅读和思考和时代过分疏离,这是很可惜的。当然,很多阅读和思考,最终不会落实在研究和论著里,然而人生不只是论文,不只是学问。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与现实人生天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因此,陈平​原建议年轻人,要“两耳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

陈平​原。主办方供图

对谈中嘉宾们谈及“跨界”的问题,这也是当下年轻学人的一种焦虑:治学侧重于专题性研究,走向讲台却需要讲“概论”,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这和之前的学术训练是相反的。

在陈平​原看来,所谓“跨”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专业之间的跨,其一​是书斋里和书斋外的跨,实现这两个“跨”,或许能让学人的自我完善和学术贡献相对更为充分。

但所谓“跨”也是有一个出发点的,就自身的研究而言,陈平​原自述自己的研究不脱离晚清民国与文学的这一起点,以及一些核心的问题意识。

责任编辑: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