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的精神让人受益终身

中青校媒记者寻访两院院士成长启示录

中国青年报  |  2024-03-04作者:杨洁

    “院士们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的命运之中,与院士面对面采访带来的精神感召,将让我终身受益。”从2021年成为一名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以下简称“中青校媒”)大学生记者到任期结束,武汉大学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子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通过中青校媒平台,他对话过曾是“文青”的王焰新,采访过“最潮老校长”赵鹏大等4位院士,用文字记录院士们的成长轨迹。

    2015年起,在中国青年报社和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雷宇先后带领数十名中青校媒大学生记者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武汉等地,访谈了杨乐、王元、丘成桐等三十多位全国两院院士,采访稿件集结成册,形成了三册一函的《院士的中学时代》系列访谈丛书,以青年视角还原院士的青葱岁月,追慕往昔的教育图景,破解英才的成长密码。

    大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2023年7月1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西九教学楼,中青校媒记者、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姜刘洋坐在老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的对面。

    几周前,姜刘洋并不相信自己可以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搜集了网络上关于樊明武院士的新闻报道,研读了院士的研究成果,甚至找来了当年院士在武汉六中的“少年对话院士”录像进行学习。最终,通过院士秘书,姜刘洋将邀请函递交给了院士。让他惊喜的是,三天后他就收到了秘书转达的樊明武院士的回复,同意接受采访。

    坐在00后姜刘洋面前, 80岁高龄的樊明武院士笑称自己为“80后”。樊明武说,人在社会中的作为就如一个矢量,矢量的模就是他的工作能力,矢量的方向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矢量方向与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也就是“红”,模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段话被浓缩在报道的标题中——《樊明武院士:人生就是要为祖国做大“矢量的模”》。

    时隔多年,武汉大学2013级社会学专业的刘振兴还记得,采访结束时张俐娜院士挽留中青校媒学生吃盒饭的故事。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办公室中,张俐娜院士接受了采访。其间有学生叩门来请教问题。午饭时刻,院士挽留中青校媒记者。她诚恳地说:“一起留下来吃盒饭,大家不要嫌弃,我们平时也是这么吃的。”

    稿件登报多年后,刘振兴仍记得盒饭的故事。“这一次的亲眼所见,让我真正体会到院士争分夺秒做科研、指导学生、敢于吃苦的精神。”这一次的院士约访经历也让他更加珍惜中青校媒提供的院士访谈的平台,“中青校媒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遇,让大学生记者有一个可以面对面接受院士精神熏陶的机会”。

    讲好“大先生”故事

    要写好院士的中学故事并非易事。大多老院士生于社会发展与动荡的年代,时代命题、发展机遇、责任使命与院士的个人成长紧密相连。

    华中师范大学2023级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朱可芯记得,在采访院士樊明武之前,她收集了近5万字的素材,囊括了网上报道的院士人生经历、科学成就、学校讲座文稿等。不同于之前在大学校园里采写的新闻消息稿件,院士的稿件既要有深度,又要处处见细节,要在大时代中讲好、讲活一位“大先生”的成长轨迹。

    一次,朱可芯拿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反馈的稿件后发现,从标点符号到用词造句,修改的地方达到了上百处。一篇稿件的打磨常常需要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修改和反馈之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和中青校媒记者不断地沟通和调整,“正是在一遍遍打磨稿子之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够写出一篇篇更丰满的人物通讯”。

    在埋头撰写院士稿件的日子里,刘振兴还记得自己苦于白天没有头绪,喜欢在夜深人静时打开电脑编写稿件的场景。那时,在武汉大学梅园三舍的寝室里,晚上11点半熄灯后,宿舍楼也安静了下来。他搬一把椅子当书桌,带上一个小板凳,坐在楼梯口的天花板下面,借着电路集装箱里的充电口给电脑充电。“我的大多数稿子都是在楼道里写出来的。”

    刘振兴参与过张俐娜、傅廷栋、郭光灿、郑永飞、邓秀新、殷鸿福、黄旭华等十多位院士的访谈。在他看来,这一段段采访院士的校媒经历不仅锻炼了自身新闻采写的能力,“还学会沟通协调、信息整合,以及如何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汲取养分的能力”。

    《院士的中学时代》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傅雷家书》《唐宋八大家故事集》等一同入选“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两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成为教育部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进入多个省份中高考试题。

    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

    作为最早一批参加《院士的中学时代》丛书编写的中青校媒记者,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学生郭哲已成为一名房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他对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的故事印象深刻。1962年老先生编写完《张謇传》,直到1987年才得以正式出版,该书被称作其“史学生涯里程碑”。章开沅说:“不要急于求成,凡事都得有个过程。”

    郭哲刚刚进入企业工作时,第一年鼓足劲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那一年公司的“最佳新人奖”评选中,他却意外落选。他用章开沅的话鼓励自己,不要太着急,一步步地打磨本领。第二年,他所在的团队超额完成了公司业绩,他如愿站上了“最佳新人奖”的颁奖台。

    对于如今已是武汉大学辅导员的张晗来说,“成长的方式有很多,我觉得最直观、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看别人的成长历程”。在作为中青校媒记者参与院士采访的经历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杨焕明院士。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书籍成了“回乡青年”杨焕明的朋友。小学五年级,杨焕明已熟读《封神榜》《东周列国》《三国演义》《两汉演义》等书,他说,看书就是他最爱的“游戏”。

    在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张晗常常思考,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多元化,随之读书少了,思考也少了。她跟学生谈话时,常常提起杨焕明院士的故事,勉励学生崇尚阅读,脚踏实地。

    如今,从《院士的中学时代》之中成长起来的中青校媒记者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近几年,参与院士采访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和即将奔赴农村教育一线的数以万计毕业生一起开展了“院士的中学时代读书分享”活动,并将这套书籍作为读本,排演情景剧、进行片段朗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毕若旭,范雪,聂亚栋,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