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行走边疆 读懂中国

中国青年报  |  2024-02-07作者:樊未晨

    “不到广袤的边疆,就不能真正理解辽阔的中国。”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赵熙萌在完成“大国边疆”项目广西调研时这样说。

    这个寒假,由25名学生与7名教师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师生实践团从首都北京跨越2500公里来到广西。师生深入南宁、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走访“陆海第一线”,致敬“国门第一连”,在火热的实践中领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据了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打造了“大国边疆”育人工程,从2023年暑期起组织师生实践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赴9个陆地边疆省(自治区)、45个陆地边境市、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开展综合社会调研。

    “远方”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是模糊而浪漫的存在,但随着学生真正行走在祖国的边疆,“远方”被具体化了。不少学生真切感受到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来之不易。

    “在我的印象中,‘边疆’是个概念,仅存在于古人的边塞诗词中,也很容易觉得边疆的稳定是一种理所应当。”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新生余维洲说,他第一次这样深刻地感受到,祖国边疆的安定是一代又一代边防战士守卫得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王睿歆记得,在参观“国门第一连”后,同学们与连队官兵齐唱歌曲《强军战歌》。“伴随着歌声一同向远方眺望时,眼前是一片壮丽山川、一道绿色屏障。繁荣离不开安全,离不开我身边这些经受住了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考验的同龄人。”王睿歆说。

    边疆行让不少同学感受到了边境地区创新求变、开放发展的活力。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孙选聪对崇左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的调研印象深刻。

    据了解,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将小语种直播与东南亚跨境电商相结合,打造出新型销售模式。孙选聪与同学深入考察了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条、销售流程质量控制以及中越青年文化交流等情况,深切感受到跨境电商与直播销售正为我国边境货物出口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大家还了解到,在团凭祥市委指导下,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与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等单位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建跨境直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中越跨境电商青年人才的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一新生闫禾注意到,在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货架上方,有这样的一条标语: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我这次到达了真正意义的‘远方’,也真实地了解到跨境电商是怎样联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师生在边疆最基层的乡村社区看到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情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徐华泽对百色市岳圩镇汉邦村的调研印象极为深刻。徐华泽与团队成员到达汉邦村后,驻村第一书记详细地向师生们介绍了汉邦村的历史沿革以及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访谈,我能真切感受到一名基层干部对他所扎根的这一方土地有着多么深沉的爱,有这样的好干部,怎么会愁发展不好呢?”徐华泽说。

    “在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浮现了‘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几个字所蕴含的力量。”余维洲说。

    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在崇左市,师生们走访了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近些年来,明仕村积极推行“支部+协会+企业+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对接重点企业投资,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服务。现在明仕村有85家“农家乐”餐厅,乡村环境大大改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党组织引领联农带农,明仕村守住了“好风景”、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形象和人民生活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开展‘大国边疆’项目,就是希望帮助新时代青年学子在行走边疆中读懂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与师生们共同调研完东兴口岸后对记者说,让学生在这样壮阔而丰富的“田野课堂”中充分感受陆地边境线蕴含的学术富矿、传承的文化精华、彰显的开放姿态、代表的干事创业热土,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中引领学生做到情感与信仰相结合、小我与大我相结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春节来临,“大国边疆”实践团师生陆续离开广西回到家乡,但这次边疆行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那片“疆土”。“这次行走边疆的实践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那份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油然而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林昊飞说。“大国边疆”项目也是塑造培育新时代“大先生”的舞台。张东刚介绍,许多参与其中的海归教师从边疆回来后就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立志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当“远方”有了真实的模样、“理想和抱负”有了实际的方向,青年学子与“大国边疆”产生了真实的连接,就像闫禾在调研笔记中所写的那样“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民都与我有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素洁,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