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支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说,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
国新办今天举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张青松说,支付服务过去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非银行支付服务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二者既有竞争、也有分工合作的新格局,即商业银行提供大额、对公支付服务为主,支付机构聚焦小额、便民支付服务。
具体到支付机构,张青松介绍,围绕活跃交易、繁荣市场目标,支付机构落实落细支付降费政策,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每年让利的规模在300亿到400亿元之间。
结合近期公开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张青松说,《条例》适用对象是主要提供小额、便民服务的支付机构。据统计,这些支付机构年交易笔数约1万亿笔,笔均交易金额330元,“它们与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它们建立起稳健充分的监督管理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条例》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张青松说,为引导支付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条例》从六方面作出引导,包括强调支付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要求支付机构“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回归支付业务本源”、鼓励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以及明确若干监管红线。
责任编辑: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