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受访青年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走向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风采

平等尊重是受访青年认为投身“一带一路”最需要的素养

中国青年报  |  2023-12-28作者:孙山 王志伟

    外贸、基建、对外汉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青年参与到相关行业中。对于想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青年来说,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平等尊重(56.3%)是受访青年认为投身“一带一路”最需要的素养,其他获选率过半的选项还有:求同存异(53.7%)、开放包容(51.6%)、开拓创新(50.3%)。

    受访青年中,00后占16.8%,95后占19.6%,90后占37.9%,85后占14.7%,80后占11.0%。

    在对外交流合作中“要尊重每一个友好的伙伴”

    95后蒋千惠,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事对外汉语工作是她的梦想。蒋千惠在研二时通过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但外派计划因疫情而暂缓。蒋千惠说,毕业时很多同学选择了转行,但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后来她等到了派往韩国教汉语的机会。

    完成在韩国的志愿服务后,蒋千惠又于今年10月来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事中文教学工作。蒋千惠说,来到这里后,自己对“一带一路”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她觉得,从事“一带一路”相关工作要具备三方面能力。“第一要拥有国际视野。第二要有大局观和责任感,年轻人走出国门就代表着中国形象,要用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第三要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工作更顺畅。”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大四学生陈子昀,今年10月参与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志愿服务工作,毕业后她将进入外交领域工作。陈子昀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年轻人参与其中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国家利益至上,要以服务祖国和人民为己任”。

    陈子昀还认为,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在对外交流合作中,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要尊重每一个友好的伙伴”。

    中南大学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张译之,前段时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带一路”10周年国际文化节,这让她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张译之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既包括母语沟通能力,还包括外语沟通能力。“另外,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

    数据显示,对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素养,平等尊重(56.3%)获选率排在第一位,然后是求同存异(53.7%)、开放包容(51.6%)、开拓创新 (50.3%),其他还有:拼搏进取(49.9%)、自信自强(47.5%)、国际视野(46.1%)、学习互鉴(37.7%)、诚信合作(36.0%)和善于沟通(27.6%)等。

    专家分析:年轻人将是“一带一路”惠民生“小而美”项目建设的主力军

    陈子昀认为,随着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年轻人也会拥有更多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像我仅在今年下半年,就参加了中国—中亚发展知识交流会、杭州亚运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等多个国际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是我父母那一辈人在他们年轻时难以获得的机会。”

    张译之觉得,“一带一路”倡议会给年轻人提供越来越多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我觉得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一方面要成为自信积极的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一直积极地和其他国家一起解决一些国际性问题,中国青年也要担当,在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据显示,75.5%的受访青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走向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风采。交互分析显示,00后受访者认同的比例更高(77.7%)。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陆洋表示,今后“一带一路”会加强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年轻人热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适应能力强,将是这些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主动留意相关信息,积极参与一些项目的申请或开展海外实习、实践活动,这样视野会更开阔,也有助于年轻人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路径”。

    陆洋认为,中国青年走上国际舞台时,要展现自立自信的形象。“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进步,让在海外的中国人受到更多尊重,也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此外,陆洋提醒年轻人,不仅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也要对我国的文化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路径,才能把我们的经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理念分享给其他人,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见习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洁言,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