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刘胤衡 记者 黄冲)泥土混着浑水,止不住地从地面涌出,汇集成近3米高的浓稠淤泥,冲垮房屋、包围村庄。
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不久,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有16名群众失联。
砂涌,指的是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的现象。
事发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连夜组织救援。在现场,多台挖掘机日夜不停,救援人员被分了几个小组,多个班次连续作战。
"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片泥浆的软地。"青海蓝天救援负责人王楷博根据救援经验推测本次砂涌成因,事发地地处黄河故道,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地下含有较多含水量高的沙土,在6.2级地震的作用下,由于地壳震动,原本附着在沙土或山体上的地下水或山体水附着力减小,形成流沙。这跟地下含水层的含水量有关,也跟挤压变形的程度有关。
王楷博曾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玉树地震救援、甘肃岷县泥石流、甘肃定西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大小国内灾害救援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按照他们过往的救援经验,现场应该首先进行清淤,并进一步进行救援工作。然而,这些"泥浆"并不像普通淤泥一样软烂,而是属于半胶着的状态,挖掘起来有难度,工作人员的救援进度被严重拖慢了。
此外,由于冬天日照时间短,现场采光条件不佳,救援人员有较大的作业盲区。气象资料显示,海东市12月以来,昼长在9小时40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当地一天中将近1/3的时间被黑暗所笼罩。
12月19日夜间,蓝天救援队先遣队长郭洪礼带着雷达等救援设备,到达此处。
由于这里天气寒冷,晚上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郭洪礼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土层会不同程度地被冻住,"上面是冰,下面是水,一踩到上面,满脚都是污泥。"
"泥太深了。"郭洪礼坦言,他带来的雷达"几乎没用"。砂涌发生时,泥浆喷涌而出,高度将近3米,甚至吞没了低洼地带民房的两层楼。此外,由于土质含水量较大,雷达探测并不灵敏,"雷达就怕水"。
让他觉得无力的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雷达并没有探测到生命迹象。
20日下午,郭洪礼赶往距离砂涌事发地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光辉村,村长表示,他们急需援助,"虽然不知道什么情况,但我们必须去帮助他们。"
目前,王楷博则正在海东市金田村参与安置群众。他们30多位队员在12月19日19点到达后,负责安置现场群众,装卸救援物资。
他说,救援力量到达前,当地老百姓自行搭建了塑料帐篷取暖,但这种帐篷保暖效果差,且极易引起火灾。
王楷博的队员共在安置点搭建了50顶帐篷,装卸了大概20余吨物资,青海省红十字会负责为受灾群众供餐。
王楷博表示,现场物资比较充裕,原可以容纳6-8人的帐篷,现在每顶安置了4人,"当地村民附近亲戚较多,更愿意投亲靠友。"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12月20日消息,预计未来3天,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天气以晴为主,日最高气温-2~1℃,日最低气温-12℃左右。气象专家提醒,防范持续低温影响。震区低温持续长,体感寒冷,对人体生理机能、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警惕人体"失温"现象;临时安置点做好帐篷防风加固,使用明火时谨防一氧化碳中毒或引发火灾。
无数像郭洪礼、王楷博一样的救援人员,仍然在路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