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光三十载 接力播种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  |  2023-12-18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12月14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代表同台对话主题节目正在上演。

12月14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致敬最闪亮的星——少先队员为历届会员代表礼献荣誉会员勋章。

    年逾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回忆了20世纪70年代在冀西北大山中与同仁研制相控阵雷达的奋斗历程;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展示了他和团队成功研发“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型国之重器的故事;“80后”科学家赵涤燹,讲述了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毫米波相控阵芯片的过程。

    12月14-15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这个“老中青三代”同台宣讲的感人场面出现在活动现场。

    30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青科协”)聚焦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在全国各地开展“中国青年创新论坛”“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科技之光青年讲堂”等科普活动。一代代受前辈启发鼓舞而选择科研道路的青年科学家,走上讲台向新一代年轻人分享科研历程、讲述奋斗故事,将“科技追光”的精神传递下去。

    叶聪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自己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科普讲座,科技启蒙来自科普读物和书本上的科学家故事。现在的叶聪参加过多次科普宣讲活动,将科研经历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讲给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大学生、科技界青年们听。

    载人深潜是“小众科技”,而叶聪的团队不断有听过他报告或宣讲的年轻人加入。有一年,叶聪到浙江大学做讲座,介绍载人潜水器,一名学生向他询问潜水器的作业精度、时长等具体问题;第二年,这个年轻人就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参与到叶聪的团队中来了。叶聪非常高兴,感觉“自己做的科普和技术交流工作很快就吸引到了新鲜力量”。

    在科学界,不乏这样传递前辈的“接力棒”、接续奋斗的故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昊在新冠疫情期间曾与同仁们奔赴湖北武汉,救治最为危重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又多次赴山东威海、日照等前线,救治重症患者、改进流程、打造团队。平时与刚入职的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沟通,他常鼓励他们“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最终让广大病人获益。”

    王昊回忆,2003年“非典”期间,他还在医学院读本科。当时,他听说钟南山等前辈攻坚克难,针对“非典”治疗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后来,受到很大启发的王昊,选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深造方向。

    今年参加“科技之光青年讲堂”宣讲时,面对山东三所高校的医学生,王昊重点讲述了如何开展临床研究。他说:“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已经不弱了,临床水平也进步很快,在循证医学方面,新一代的年轻医疗从业者有责任去补短板,做出的成果不光我们自己能用,成果发表后还能供全世界的临床医务人员使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全国青联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教授艾玎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大二时,听到了韩启德院士的报告,所以后来选择了心血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记得当时韩院士讲到,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国民第一大死亡原因,死亡率、致残率高,给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因此研究这样的疾病对国家意义重大。”

    从北大博士毕业后,艾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回国,到天津医科大学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多年来一直在心血管方向潜心研究。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上,面对700多名医学生,她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更早参与到科研中来,在求学和发展过程中奠定扎实基础。

    在提问环节,一位临床专业的学生问艾玎: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艾玎的回答是: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而且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她说:“一个真正好的医生不仅仅会看病,还应该知道疾病背后的发病机制,比如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来自同一个原因。只有从临床到基础都了解,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医学大家。”

    坐在宣讲者台下的,除了科技界青年和学生,还有来自经济界、文艺界等不同领域的听众,业界交流碰撞出了“火花”。

    浙江省青联常委、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安桓在科普宣讲中介绍了自己正在研究的“智能低空载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项目。

    谢安桓记得,有歌唱、跳街舞的青年对可以演奏钢琴的机器人很感兴趣,希望进行合作表演;有从事医药、化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沟通医疗器械方面的合作可能;还有邮政快递行业的从业者,认为智能飞行器将来可能应用于物流行业,把快递送到偏远山区和郊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作贡献。“大家为我们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

    来自前沿领域青年科学家的宣讲,让有志于从事科研的青年学生“打开了新思路”。

    今年11月,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走进天津”宣讲活动上,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杜鹏带来了“植物基因工程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的演讲。利用植物蛋白实现广谱抗肿瘤的反应现象的讲解,让南开大学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婧获益匪浅。

    王婧记得,杜鹏以亲身经历勉励大学生不要局限于当前的认识,要敢于尝试、不懈坚持,不仅要重视基础科研,还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解决更多人的健康问题。她说:“了解了这些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习目标,他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科技之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邱晨辉,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