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一些高校明确提出,学生上课应该“坐前排”,并设计出严格的规定和惩罚措施。比如,有高校要求教育引导学生上下课做到“三个务必”和“三个不”:务必带教材、务必带笔本、务必前排就座;不迟到早退、不吃东西、不玩手机等电子设备。对旷课或违反课堂纪律屡教不改者,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由此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可以鼓励大学生坐在前排,但不能作为硬性要求。
可以理解,要求提高前排就座率是高校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无奈之举,但是前排就座率上去了,教学质量就能上去吗?这恐怕得打一个问号。单方面强制学生坐前排,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充分吸收课堂内容,与老师产生更多的课堂互动。这样的规定仅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更要注意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需要化解的深层次问题。大学生到课率、抬头率以及前排就座率不高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很多,有些同学主观能动性差,从中学进入大学就放松了课堂学习,还有一些同学把精力放在课堂之外,例如职场实践或准备考研、考公等。在这些因素的“挤压”之下,如果大学课堂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收获,且部分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脱节,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坐前排的欲望。
要改善现状、使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规定来解决,而应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手。一方面,要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到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不能忽视台下学生的听课状态,同时,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流于表面功夫,要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的水平,鼓励教师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单一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只有让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之中,不断强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能更投入地进行学习,从根本上减少“不愿意坐前排”的现象。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双向奔赴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