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在580国道上,目之所及全是金字塔式的沙丘,公路边不规则分布的低矮红柳是这条道路上少有的景观,车里的人要拿它当作参照物,才能从视觉上感知到车在行进,人在移动。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角,由于受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的集体“围观”,这里干旱少雨,最丰盈的物产是和田大枣,比这还多的,就是随时都能刮起来的细沙。
今年8月,闫金培刚到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不久,就体会到了“刮土”的厉害。“天灰蒙蒙的,就算关着窗子,屋子里还能落一层土。”她比画着告诉记者。22岁的闫金培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巴克墩村小学支教,在这里教授五年级语文。
这所地处沙漠腹地的乡村小学由共青团新疆区委整体负责教学工作,除校长杨彬外,教师全部为志愿者。2017年起,团自治区委提出“驻村包校,教育脱贫”的工作思路,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老师以全新教学理念和管理思路开启学校工作新模式,学校课堂内容充实丰富、课间活动多姿多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样在教育领域,崔振强已在新疆耕耘了16年。2007年6月,毕业于河西学院的他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来到阿克苏。2008年8月,他通过特岗考试,留在这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留疆期间,崔振强见证了阿克苏的巨大变化。“我刚到这里时,交通发展落后,马路上还有毛驴车,如今道路越来越规范,环境也大变样。”
2019年,由浙江省杭州市全额投资援建的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交付使用,崔振强担任校长。在这所学校里,阿克苏的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校园足球场。“新疆的小朋友特别热爱足球,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一下课就抱着足球到操场上去踢。”他告诉记者,为此,学校每周五都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针对爱好足球且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开展训练。
除了教育,西部计划志愿者还积极投身到新疆的医疗事业。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站,艾乐松正忙着给患者扎针灸。他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名为《厚德济生》的书法作品,右侧写着“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左侧落款是“沙海小郎中 自勉”。
今年是艾乐松成为“沙海小郎中”的第9个年头。之所以选择到新疆,用他的话说是“脑子一热”。2014年,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艾乐松就回到山东济宁老家,在一家医疗保健机构上班。某天,他从班级群里看到“新疆缺志愿者”的消息,于是改变工作安排参加了西部计划。
刚到47团时,当地没有中医科。作为当地首位中医医生,艾乐松从零开始建设科室。最初,诊疗场地只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为了能让中医学在当地扎根,艾乐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中医诊室不断扩大,设备逐渐完善,如今这里已成为面积400多平方米、具备14个治疗床位的专业诊所。
在这里,艾乐松平均每天都要为30多名群众进行按摩、推拿、针灸等治疗。“每天在各个诊室来回跑,大褂里的衣服都是湿的。”艾乐松说。
艾乐松告诉记者,刚来时,中医并未立刻被接受。“当地群众对针灸、拔罐这些裸露肌肤的治疗方法存在顾虑。”他回忆说,一次有位职工腰被急性扭伤,弓着腰来到这里,经过针灸治疗,腰痛得到缓解,能直着腰离开诊所。随着治好的人越来越多,职工也慢慢信任了中医的治疗手段。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起,新疆一直是志愿者的重要服务地。根据国家对口帮扶、对口援疆机制等,西部计划已建立起跨省对口招募机制。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输送志愿者总量超过20万人。其中,每年从疆外招募的志愿者比例超过90%。围绕西部地区发展需求,西部计划着力向边疆地区基层倾斜,目前新疆地区年度在岗人数达1.5万,同时志愿服务期满选择留在新疆的比例已超3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影 杨宝光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