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卡拉苏口岸前哨班,“牦牛”期待每一个天晴的日子。但是,一碰到稍微强一点的太阳光,这个壮如牦牛的边检民警“眼泪就下来了”。
“牦牛”本名邱生智,在口岸辖区他连“边境线没路的地方都跑过”,大家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在卡拉苏口岸,海关、边防队伍里还有不少年轻人以在高原适合生存的“雄鹰”“北山羊”“沙棘花”和“旱獭”这些动植物为自己命名。
卡拉苏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是我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唯一的陆路边境口岸。口岸联检大厅海拔3883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口岸联检大厅;地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口岸前哨班海拔4560米,常年风雪无常。
在塔吉克语中,卡拉苏是“黑水”之意,表示当地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这里饮用水需要从数十公里外的县城拉,氧气不足平原的50%。
11月5日,29岁的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周鲲正在值班。周鲲来卡拉苏口岸8年了,每天到前哨班上勤时都要吃红景天,以防在高原身体不适。
每天,从这里通关出入境的车辆少则五六十辆,多则一百余辆。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通过增派警力、推出预约通关、提前报检、一站式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确保出入境车辆和人员随到随检、高效顺畅通关。
据卡拉苏海关统计,截至今年9月30日,卡拉苏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24.05万吨、贸易额159.02亿元,分别增长54.1%、36.7%。监管进出境车辆19019辆,同比增长62.8%。
这群驻守在此的民警们,平均年龄28岁。和“牦牛”一样,待得久了,很多人出现雪盲症、脱发、嘴唇干裂等症状。
“我们都很平凡,但在卡拉苏口岸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敬佩,都在做不平凡的事。”周鲲说。
这里“离国门最近、离祖国的边境最近”,周鲲喜欢这个地方。执勤没有车辆通过时,他喜欢遥望慕士塔格峰,“就像歌里唱的,我对于大家只是一个陌生人,但祖国的山河会记得我!”
在卡拉苏口岸以北、两千余公里之外的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同样有个“前哨班”。
为护航中欧班列畅通运行,2019年,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奎屯公安处霍尔果斯站派出所在这里成立了一支由17名青年民警组成的“中欧班列前哨班”。34岁的给恩斯·吐鲁汗任班长。
给恩斯·吐鲁汗是哈萨克族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霍尔果斯人。他的爷爷是一名义务护边员。小时候,给恩斯·吐鲁汗和爷爷坐在马背上,一起在边境线旁边放羊边巡逻边境。一旦发现防护网有破损或有钻爬的痕迹,爷孙俩会立刻向边防官兵报告。在给恩斯·吐鲁汗记忆里,那是一件“特别威风的事儿”。
从小跟着爷爷的经历,让他听到许多护边故事,给恩斯·吐鲁汗对家乡这片土地越来越眷恋。从警校毕业后,熟练掌握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和英语的他,顺利竞聘到霍尔果斯站派出所工作。
霍尔果斯站换装库是专门为出入境列车换装、编组作业的区域。每天,中欧班列进入换装库后,给恩斯·吐鲁汗负责盯控换装作业的安全,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确保中欧班列平稳运行,“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和通关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少了我们一定不行。”
能够在边境一线守护班列安全通行,给恩斯·吐鲁汗感到“非常自豪”。他和伙伴们一起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2016年,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中欧班列开通,从最初年运营量不足400列,到目前通行数量已超过3万列,班列开行线路累计达78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
11月8日,换装库里,塔吊吊运集装箱来回穿梭,中欧班列宽准轨换装作业正有序进行。给恩斯·吐鲁汗和伙伴们例行巡检。
有时,给恩斯·吐鲁汗会想起爷爷。“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但每当我再一次站到边界线上,就好像又回到了他身边。虽然守护边境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有同样的信念,目标也是一样的。”他说。
不远处,雪山静立不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王雪迎 石佳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