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相信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青年报  |  2023-10-25作者: 张茜 马宇平 刘俞希

“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学校”项目发起于2019年,愿景是培养掌握数字技能的年轻一代,使其成为未来推动坦桑尼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将3所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作为试点,在每所学校成立一所计算机实验室,培训了5000多名学生和200多名教师,帮助1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超过2万人。项目组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马宇平 刘俞希

    在新冠疫情期间,如何让因为疫情而困在家中的学生们维持相对正常的上学状态,对全世界的教育系统来说,都是个挑战。

    在数字鸿沟巨大的坦桑尼亚,这更是难上加难。坦桑尼亚启蒙运动发展创新组织创始人格洛丽亚·安德森意识到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重大影响:在当地,许多公立学校甚至没有计算机室。

    因此,她决定发起“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学校”行动,为偏远地区的公立学校打造计算机实验室。她对这个项目的远景期待是“今天学习,明天引领”。

    前不久,她欣慰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当地一所山村试点高中,首个毕业班因为有了电脑,接入了数字图书资源,结束了缺少书本的历史。今年,这个毕业班“创造了历史”——他们全部通过了国家高中毕业考试。对于资源匮乏的孩子们来说,这殊为不易。

    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7亿青年和成年人是文盲,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和西亚,只有大约一半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8月发布的有关“教育变革”的政策简报中指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及促进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是“实现所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

    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首批100个典型项目中,有不少像格洛丽亚·安德森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积极改善当地的教育现状,用各自的方式推动当地教育沿着“包容、公平”的发展方向前进。

    不能让想法只停留在纸面上

    显然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一切,教育也是如此。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教育变革需要具备七大要素,其中一项就是利用数字工具和资源扩大获取途径,改善学习,提高驾驭未来的能力。事实上,世界各地的许多年轻人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了解到当地一些大学毕业生不尽如人意的就业情况后,格洛丽亚·安德森意识到,为满足青年发展的需求,必须为当地年轻人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才能让本国青年在世界具有竞争力。

    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特别需要用网线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

    “建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大约需要1.5万美元。”格洛丽亚·安德森说,截至目前,她项目组里的5名队员已经建立了3个试点实验室。

    在偏远地区搭建计算机实验室,意味着需要开展修缮房屋、购买家具、购买计算机、培训教师、提供数字教育资源等大量工作。每搭建一个实验室,项目组的队员在初期就要住到学校所在的村子里,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在随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远程指导和评估。

    尽管辛苦,但她坚信这项行动意义深远。

    年轻的喀麦隆软件工程博士生阿丽亚尔·萨莫·基蒂奥,近几年的工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并使用数字技术——她为6至15岁的儿童开发编码软件,为待就业和失业的女性提供数字实用技能培训。

    阿丽亚尔·萨莫·基蒂奥观察到,一个6岁孩子想要学习编程,就必须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这对以非英语为母语地区的孩子们是不公平的。她主导开发了一款编程软件,让孩子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进行编程,比如法语、沃洛夫语或者富尔德语。在她看来,该程序的另一个优点是在实践中学习,儿童可以用介于口语和编程语言之间的表达写代码,这样就可以专注逻辑问题,如果出现错误,可以用一本字典来纠正错误。

    她认为,每一个孩子,无论性别、语言或者区域,都必须有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获得公平的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也包括残疾学生。23岁的印度尼西亚青年璐璐·阿图尔·阿瓦利亚相信这一点,她是“一人一声”残障人士和农村儿童教育公益项目的创始人。过去几年里,她和团队一直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视障人群提供帮助。

    与格洛丽亚·安德森相似,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璐璐·阿图尔·阿瓦利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需要在线学习。对视觉残障和生活在互联网接入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这个挑战不小。她想为这些人提供帮助,“不能让想法只停留在纸面上”。

    2020年,她发起的为视障学生和自闭症学生录制有声读物的项目启动。来自印度尼西亚不同城市的14名在线志愿者帮她录制音频,她负责编辑和降噪处理,并制作了相关的海报和图片,随后她将这些读物分发到了有需要的学校。

    是“投资”,不是“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青年对于教育的理解并未简单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结合自身经历,采取关怀的视角,不断探索、拓展推进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的内涵。

    拥有化学、细菌学和寄生虫学学术背景,26岁的墨西哥姑娘阿隆德拉·弗劳斯特罗专注环境教育和科学传播。她认为:“传播知识和激励儿童关爱地球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投资。”

    4年前,她创立了“神奇科学”青年环保项目,希望“把科学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2019年以来,该项目线上线下共计开展400余场会议、课程和工作坊,受益者超过5万人。学校是最常见的传播场所之一,很多时候,她设计的活动、拍摄的视频,最主要的受众是孩子。

    在阿隆德拉·弗劳斯特罗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事实和数字,更是为了培养与周围世界的深刻联系。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我们培养孩子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并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时,我们正在播下积极变革的种子。这些年轻人有潜力成为更可持续、更和谐的世界背后的驱动力。”

    在全球各地,还有更多年轻人为实现包容和公平的教育努力着。诸如图书资源、学校膳食安全等问题,也被各国青年纳入推动教育发展的范畴。

    肯尼亚的韦文·海伦·阿维蒂·穆甘达和一群年轻人成功筹款、设计和建立了一个社区图书馆,在肯尼亚蒙巴萨最大的贫民窟里,为200多名儿童提供免费、安全的阅读、互动空间。在巴西,路易莎·特谢拉·卡斯特·罗吉尔德利马正在米纳斯吉拉斯州推动实施学校膳食改善项目,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食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不少行动者都致力于改善青年的教育现状,并对此充满热情。在一些人看来,对于青年教育的关注并非一种“援助”,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投资”。


责任编辑:原春琳,曹竞,李沛然,聂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