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广西北流市西埌镇木棉村,一幅充满田园诗意的画卷映入眼帘:38亩的连片竹林间小径通幽,游人和村民穿梭其中;由旧的泥砖房翻修改造而成的木棉书馆内,孩童们在长桌边围成一圈安静地阅读;生态农庄内,驱车而来的市民自己动手体验烧烤乐趣;一旁的小院内,返乡创业青年带着主播在手机屏幕前卖力吆喝,推销家乡美食扣肉。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竹林里原是10多间废弃的猪圈、牛圈以及村民倾倒生活垃圾的地方。木棉村的蝶变源于一场持续推进的村庄规划编制试点。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被提上重要日程。自2019年以来,北流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积极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22年入选广西低成本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构建由“市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部门协同、乡镇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创新探索实用性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
“刚开始接到上级通知,召集村民开会讨论规划时,大家的热情并不高。”木棉村党委书记梁崇伟说,由于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工作,留在村里的群众大多是老年人,一开始他们甚至不太理解规划是做什么的,对于学习使用村庄调研用的App等新事物更是抵触。
北流市组织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发动乡村规划师、乡村干部、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村民理事会等“8支队伍”成立动员工作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村民深入交流,充分征求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设想和对建设项目的需求;同时让村民参与村庄的建设,让群众充分参与村庄规划全过程。
得知自家的竹林被规划为休闲景区,木棉村村民巫光一开始是反对的。原本他打算把这片经济价值不高的竹林砍掉,平整场地后建一个挖掘机修理厂。刚砍掉一两百斤竹子时被叫停,巫光还有些怨气:“我自家的竹子,为什么不可以砍?”
经过干部们三番五次的沟通,特别是组织他们到北流周边及南宁一些乡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后,巫光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村庄环境与其他村差距很大,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随意建设,会影响村里的整体风貌和产业发展。
“竹林那里不做修理厂,我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做,但这片竹林没了,要再生就难了。”巫光同意保留的这片竹林,现已被打造成木棉村清廉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10月14日,记者在木棉村又见炊烟农家菜馆见到巫光时,他正笑着给顾客端上他亲手烹炸的小吃“黄金假蒌派”。如今,他成为这家餐馆的股东之一,闲暇时也会来帮厨、招呼客人。不少来木棉村观光、团建的客人,都喜欢来这家推窗就能见到田园风光的餐馆打卡就餐。
“巫光还担任木棉村美丽乡村理事会会长,村里有人破坏环境、乱搭乱建,他会制止。”梁崇伟说,经过规划建设,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大家带来了收益,每名村民都成了村庄规划的受益人。而巫光就是对这项工作从反对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再从支持到积极参与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在北流采访期间,这句话时常被人提起。
为引导群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全国率先研发《国土空间规划调研App——村庄规划版》和《国土空间规划网络意见征集系统——村庄规划版》等应用软件,并于2020年6月起在全区推广应用。扫码就能填问卷,手机登录就能查看详细的规划文本和直观的规划图件,这不仅更方便村民提意见,而且调动了外出打工青年为家乡建设规划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以前的规划就是厚厚一沓文本,上完会后就存进文件柜,实用性不强。”北流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股股长梁家彬说,北流在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时,村庄规划的呈现方式有别于传统规划复杂的专业绘图及表格,而是以高清实景影像为底图,以“一村一图一表一则一库”作为核心成果要求,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将各类规划要素有序分层进行标注。哪里是宅基地,哪里是要保护的农田,哪里是公共设施,在图上都一目了然,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
木棉村三旺组青年柯宜君告诉记者,2022年之前,三旺组农房与农田间没有通机动车的道路,群众出行十分不便,在规划道路时,受条件限制,原本设计的是两米宽。但在讨论方案时,组里不少群众表示,愿意把自家的宅基地让出来,把环组路修成3米宽,便于会车。方案通过后,村民们纷纷出工出力,主动让地修通了道路。
梁家彬感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描绘家园蓝图,这样的规划不仅更加科学合理,还能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更容易落地实施。
看到了规划蓝图,就看到了未来。如今,柯宜君从广东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办起了一家木业加工公司;河村青年杨兴武返乡开展电商业务,2022年番石榴、百香果销售额超过1亿元……活跃起来的乡村经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