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尼山 与世界青年偕行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青年论坛纪实

中国青年报  |  2023-09-28作者:李川 杜沂蒙 邢婷

与会青年在孔府、孔庙开展文化研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杜沂蒙 邢婷

    尼山不大,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东南约30公里处,面积仅约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不过340余米;尼山很“大”,2574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降生于此,其所创始之儒学,传之后世,散至四海,影响深远。

    9月26日,作为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分论坛之一,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指导、团山东省委等单位主办、团济宁市委等单位承办的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在此启幕。

    近9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齐聚于此,以“青年携手奋斗,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坐而论“道”,在多元文明对话的交流与碰撞中求同存异、互鉴互融,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发出青年新时代的共鸣,倾听历史与当下的交响。

与会青年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学习了解中国各朝代教师称谓的发展与变化。

    世界青年观中国:“中华传统文化是永不耗尽的黄金库”

    源于朋友的一次意外受伤后通过针灸治愈,伊朗青年艾森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他与中国的缘分就此开启。

    2009年,艾森第一次来到中国。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到山东中医药大学,艾森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也让他深深爱上了中国。

    “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热情好客,纯朴宽厚,让我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君子情怀。”在山东求学期间,艾森阅读儒家经典,对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2018年至今,艾森任职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研究中心,这让他有了更多机会了解、研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世纪波斯著名诗人鲁米曾把文化的精髓比喻为永不耗尽的黄金库。”在艾森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就像诗人鲁米所说的“永不耗尽的黄金库”,中华文化典籍历史悠远、底蕴深厚。

    这些年来,艾森致力于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介绍给伊朗人民,担负起中伊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阅读、翻译过程中,艾森深刻体会到“仁政”“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等儒家经典思想的丰富内涵。

    “这些优秀思想的价值超越时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发,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供了重要借鉴。”艾森说。

    习近平主席曾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

    对此,艾森深以为然,“青年是文化传播中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群体,也是社会和文明文化发展的未来和主体力量。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青年在人文交流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青年文化交流使者,搭建起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让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和世界的未来。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程,青年一直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北马其顿左翼党青年团主席马里奥·贾内斯基看来,在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孕育和精炼。

    “在北马其顿,我们珍视关于我们古老传统、智慧和韧性的故事。这些故事,类似于中国孔子深远悠久的教诲,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集体心理。”马里奥·贾内斯基认为,当年轻人汇聚一堂,融合历史和传统,为一个富有相互理解和共同目标的集体未来铺平了道路。

    在马里奥·贾内斯基梦想的世界里,北马其顿年轻人能和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同伴们充分交流。

    “在年轻人审慎携手下,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团结、相互尊重和成长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不仅得以保留,而且在跨国界的范围内得以庆祝和分享。在我们日益紧密联系的全球社群中,国际间青年团结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马里奥·贾内斯基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如今,尼山世界青年论坛为全世界各国青年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畅所欲言,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和危机,共同探寻未来和答案。

与会青年查看中国教师博物馆课堂情景复原展陈。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源远流长,交融互鉴

    如果你问,中华文明的自信源自何处,一部《儒藏》或许是其最好的注脚之一。

    一部已出版的《儒藏》“精华编”,共收书籍510种,编为282册,计1.98亿字。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沙志利这样评价:“所谓‘儒藏’,就是将历史上的儒家典籍汇编为一套大的丛书。”

    在尼山世界青年论坛上,沙志利向各国青年代表介绍这部儒家典籍“集大成者”,也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自信所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儒藏》还收录韩国、日本、越南三国历史上的儒学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儒学著作,涵括150余种书籍,约60册。

    “在国内,《儒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列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10个代表性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沙志利说。

    沙志利认为,在国际上,《儒藏》能够推动文化合作,推进文明互鉴。儒家讲“礼尚往来”,这是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流,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主张交流应相互关爱,充满了君子风度。

    《儒藏》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学术项目,各国学者曾多次坐在一起共商《儒藏》编纂大计。如今,面向世界介绍、推广《儒藏》,其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也日益充当起重要的使者。

    在《儒藏》“精华编”编纂过程中,沙志利也见证了很多青年的成长,他希望更多具有儒学古籍整理专业素养、掌握数字人文技术的青年加入到编纂队伍中,为全本《儒藏》编纂贡献青年力量。

    10年来,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还通过一条历史与当代交织之路:“一带一路”。

    公元前138年,25岁的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方、联结欧亚的丝绸之路。

    如今,一条更富深远意义和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开通了10年。这10年,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川看来,这就是中国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的中国行动和方案。

    2500多年前,孔子曾问其学生子路、颜渊都有何志向,子路回答,“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回答,“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问孔子之志,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徐川说,那时中国人的理想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为大同。”

    历史行进到1971年,在英国歌手约翰·列侬创作的歌曲《Imagine》中,同样“想象”着一个没有贪婪、没有饥饿、没有区隔、没有障碍、四海皆兄弟的美好世界。

    在历史与当下,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着同样美好的愿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

    中国有行动和答案,青年怎么办?

    在徐川看来,“风起于青萍之末,路在我们脚下延伸。为了理想的世界,为了美好的未来,青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交流中进步、在融合中创新”。

    “不忘本来是立身之本,我们要成为文明的传承者,吸收外来是繁荣之法,我们要成为文明的交融者,面向未来是成事之道,我们要成为文明的践行者。”这是徐川思考的答案。

    徐川表示,青年,是时代最好的封面。青年一代,生逢盛世,重任在身,只要青年能够一起向未来,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美好的世界就一定会到来,大同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与会青年体验“六艺”知识转盘。孔凡震/摄

    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习近平主席曾说,“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在尼山世界青年论坛,来自韩国的知名短视频博主陈荣恩分享了她在湖北宜昌生活、工作4年多来的感受与收获。在中国,陈荣恩通过拍摄短视频介绍、展示中国文化。

    一次在宜昌市远安县龙凤村实地探访,让她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农村。“在龙凤村,我邂逅了一位百岁老奶奶,没想到这位百岁老人的生活如此健康且幸福。”陈荣恩说,老奶奶告诉她“国家政策好,所以吃得好、穿得好、喝得好、玩得好”,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陈荣恩说,这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新风貌。她希望有更多的外国朋友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期待他们将更多的中国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多彩的中国。

    已在中国学习、生活了5年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凌骁来自埃及。

    最初学习汉语,凌骁只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喜爱。如今,凌骁逐渐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产生了从事中埃文化交流工作的理想和愿望。

    凌骁说:“这正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

    在中国读书期间,凌骁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互动和交流。

    “我们一起学习中文,一起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一起体验中国节日和习俗,一起探讨中国社会和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项目,我不仅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拓宽了视野和思维,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凌骁说。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肩负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岳松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同时能够不忘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力自己的成长,或许就既能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更灿烂,也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行进得更稳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宋立林认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明交流原则,只要我们坚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互鉴愿景,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将在一代代青年手中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刘丽梅,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