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 见习记者 裴思童
2021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刘坤良选择回山东工作。这个在南京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90后硕士研究生,一度以为自己会留在经济更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工作,或出国深造。但偶然的机会他回到了济南——这个在他印象中有些传统保守的城市,竟悄然间升出一番新气象。
山东省作为工业大省,“传统”“能源”“重工业”是它身上突出的标签,这也令许多人认为这里与高精尖、高科技有着不小的距离。一个明显的改变发生在2019年,山东省实现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蝶变升级,并进行起步区规划建设。
目前,起步区已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超3990亿元。起步区还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启动运营,黄河大数据中心、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入选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刘坤良目前在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济南研究部)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该研究院2019年底落户起步区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面向公共安全、医疗卫生、高端制造等行业对核技术的应用需求,致力于解决“辐射安全监测”“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研发”“精密无损检测”等领域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这几年,我们一方面尝试打破市场上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做国产化替代,比如核燃料棒的检测设备、医疗领域的CT、PET-CT医学诊疗设备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在一些空白领域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核研院常务副院长魏存峰站在一台检测设备前,手里托着一块巴掌大的金属基板向记者介绍转化成果的应用原理。
他手上的这块“基板”学名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一种交直流转换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高铁、风力发电等领域。魏存峰介绍,它的上面排布着芯片,芯片和金属基板之间有一层导热胶要焊接,焊接时须保障密封性,减少里面的气孔,从而保证芯片与基板的接触度,降低导热性,防止因高温出现芯片短路导致控制失灵,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燃油车时代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检测技术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其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厂家对相关零部件质量控制的需求也增多了。”
为此,核研院成功研制了X射线三维层析成像仪,通过仪器设备就能给大大小小的零件内部做无损“体检”,并借助AI来进行智能化分析,判断产品的合格度。目前,这个检测技术能实现亚微米级的特征检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晶圆芯片、汽车电子、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
“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研究高精尖技术,而是看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来研发什么,关键要能解决市场痛点。”魏存峰介绍,核研院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还孵化出来一家搭载相关技术的X射线无损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已下线的设备目前被生产汽车功率半导体模块的企业采购使用。
读书时,刘坤良看到江苏一些城市在高精尖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条,甚至是产业集群,但觉得老家山东还侧重传统产业的发展,在新兴领域开辟不多。几年后,他看到济南有了核研院,眼前一亮,感觉自己能学有所用。几番思索,他踏上了回山东的路。入职核研院后,他负责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不仅用上了学科知识,还在工作中掌握了对接市场的本领,成长的速度超出自己预期。
核研院里,青年科研人才在“挑大梁”,80多名员工里30多人是博士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0岁。“我们要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技术背景,也要有市场思维;既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也要考虑产品落地的实用性。”魏存峰说。
年轻人选择在哪里就业打拼,除了地方的资源优势,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这里能不能找到“同频”的人。回济南后的这几年,刘坤良找到了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的朋友,行业里有一些南方的企业和机构也陆续来济南开展合作,“许多高科技人才也来到济南、山东就业,同行里,年轻人越来越多。”
如今的济南,在刘坤良眼里有了新的“标签”——改变、活力和绿色。他觉得,这几年,济南的变化令人惊喜,济南各城区的建设在快速推动,产业发展也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生机勃勃,青年人才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济南的经济活跃度提高,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可以说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绿色上,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生态都在不断改善,济南正向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前进,变得更宜居宜业。”刘坤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