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牌 打起来——“乡村好青年在山东”系列报道之三

中国青年报  |  2023-07-24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邢婷

    在山东费县,一门已有260多年历史的手绣技艺正变得日益年轻。露天青年市集里、当地团组织举办的青年联谊活动上……一针一线间,万物鲜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之着迷。

    “很乐意通过这些方式让手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项目传承人卞成飞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伴随着山东各级团组织对乡村好青年的精心培育,他们不断从“小我”走向“大我”,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

    “小手艺”走进大世界

    听着《沂蒙山小调》,戴着虎头鞋帽、沂蒙荷包长大的卞成飞,心里早早便种下了一颗“手绣”的种子。

    艺校毕业后,卞成飞决心学习手绣。2009年,卞成飞嫁到了缺医少水的费县崔家沟村,但在爱人的支持下,她的绣活从未间断,也曾一天奔行近百里,向老艺人请教手绣技法。

    为了创新传承传统沂蒙手绣,卞成飞在形态、色彩上下功夫,采用藏银、菩提子等时尚元素,加入掐丝珐琅、流苏等配饰,填充进白芷、辛荑等中草药,还研发了立体绣、撮针绣等针法,制作成钥匙扣、手机链等挂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崔家沟村曾是全国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卞成飞在这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实训基地和手绣扶贫工厂。

    得知邻村村民张凤兰双腿行动不便、家庭困难,卞成飞到她家里手把手地教她做手绣。一年时间,张凤兰挣了1万多元。在卞成飞的带动下,村里不少人过上了“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天天就能把钱赚”的日子。

    如今,卞成飞白手起家、贷款创立的公司已发展到上百人,累计培训2.4万人,为周边2500人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两万多元。

    这些年,借助新媒体平台,沂蒙手绣走红,卞成飞创作非遗手绣项目24大类1000多个品种,参加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430余次,赴大邱、釜山等地举办非遗讲座,积极推广传统手绣。

    深耕乡村文化振兴,90后小伙聂鹏同样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完成一只最简单的“泥老虎”,需要10道工序,上5种颜色,拿起、放下的动作重复78遍,聂鹏却乐在其中。从小跟父亲学习,他早已对三类、几十个品种的泥塑得心应手。

    在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泥塑,但多呈小批量、家庭作坊式。作为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塑高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聂鹏盘算着,要让这门传统民间工艺更好地传承发扬。

    2021年,聂鹏申请注册成立了潍坊市首家非遗合作社——高密市聂家庄泥塑专业合作社。开网店、上直播……他想方设法推介聂家庄泥塑、拓展销路,让老百姓重拾老手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同年,聂鹏成立了高密市首个聂家庄泥塑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学堂”,集中展示传统泥塑的制作、传承及发展过程。

    他先后在高密市姜庄镇李仙小学等4所学校建立泥塑工作室,与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在高校宣传推介聂家庄泥塑。如今,每年寒暑假都有众多大学师生到聂家庄泥塑传习所学习交流。

    “小梦想”成就大天地

    把废弃粮库改造成创业中心,还聚集了一大批设计师和艺术家,将周边村庄打造成现代休闲村落……在山东省泗水县夹山头村,田彬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十年前荒废的粮库、偏僻的乡村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我们结合本土地域特色,开发利用村内闲置场地升级打造等闲谷艺术粮仓,形成了‘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的六位一体化发展格局,创新探索了由‘基础合伙人’到‘成长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晋升模式。”等闲谷艺术粮仓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介绍。

    如今,这里先后吸引了48名新加盟的乡村合伙人,落地合作项目45个,实现“合伙人+”效应,有效带动了村集体不断壮大和村民致富增收。

    家乡更美了,发展的机会多了,年轻人自然也愿意回来。程琳就是其中之一。

    7年前返乡探亲,看到昔日粮库的变化和田彬的创意设想,程琳不由心动。

    2018年,等闲谷艺术粮仓公司成立,程琳决定接受田彬的邀请,正式加入。这之前,她曾多次以义工身份参加活动。

    变化皆在眼前:最初,周边一片荒凉、一人身兼多岗;如今,泥泞的村路变成了柏油路,家家通了天然气,帮扶村民的各类培训、活动不断……程琳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想过以前似乎被遗忘的小山村如今会是这个模样。”

    5年间,程琳接待了几千个团队、几万人次游客,把村里的故事讲给外面的人听,让更多的人来到自己的家乡。

    程琳自己也从一名返乡就业者成为创业青年。

    周边村里有3户经验丰富的蜂农,其中程琳舅妈家就有26年的养蜂经历。蜂群越来越多,好蜂蜜却没有好销路。

    “我深度了解学习蜂蜜相关知识,在粮仓学到了很多产品包装与营销的技巧,与设计师沟通后打造了我手上拿的这款。”指着手中的便携式蜂蜜产品,程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今年2月,第一批伴手礼装的蜂蜜产品出现在她的朋友圈,当天就卖出60盒。她与周围蜂农联合起来,还计划着未来研发更多农产品,把直播带货搞起来。

    前两年,程琳还把村里一些闲置房子租下来,打造成了家庭民宿,今年4月营业以来,不仅周末假期爆满,还吸引来了投资者。“我想整合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增加村里的业态,让老房子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一直在畅通‘人才链’引育渠道上下功夫,把好青年引回来、留下来。”团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作已被山东省委纳入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山东16市全部出台支持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实现各市引才惠才政策全覆盖。

    在山东省泗水县,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这正是山东各级团组织优化服务阵地育才的举措之一。除了泗水,类似阵地还遍布文登、新泰、汶上、阳谷等地,山东省级层面每年申请财政资金135万元,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区域“青年之家”“青创服务站”建设。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