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产业链的有效方法,福建闽南地区摸索了30多年,如今仍在继续。
在泉州安溪县的光电产业园,一家大规模LED上游材料供应商的入驻,引来多家光电中下游企业集聚。在厦门同翔高新城,同样的“以商引商”也在发生——一家储能电池生产企业引来其上下游企业,为当地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助力。
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链是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1世纪初,闽南本土的纺织服装业就在产业链培育方面蹚出了路,当时的带动者不是某家企业而是专业市场。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将该省石狮市制衣业的发展归结为市场带动型。该文提到,“民营经济发育良好的泉州,现已形成18个产业集群”,其中就包括石狮的服装与晋江的鞋业。
10多年后,更多新闽商扎根福建,寻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一些生意伙伴说他们天生爱拼敢赢,但这些闽商知道,拼搏不易,要撑起当地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需要本地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补足配套措施,为爱拼之人提供更多“赢”的可能。
“眼睛向外”的闽商
如今的石狮人还记得曾经的光荣历史。虽然自然资源贫瘠,但依靠侨乡优势,这里引进外资、技术、设备、样品的渠道多,且商品信息灵通。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狮已成为全国的服装批发地,售卖的衣服价格便宜、款式新颖,衣服所用布料大多是华侨带来的洋布料:花纹、色彩、材质更新潮。
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形成。来自福建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8年,石狮本地有5000多个体工商户,其中平均每9人就有1家服装商店或以经营服装为主的商店(摊点),形成了9个服装专业市场。
海归姑娘林伊莎的父母当时做服装生意。她记得,自己四五岁时就跟着父母去批发市场,“平时做作业也在档口”。直到后来回国创立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以下简称“青创城”),她逐渐发现,档口的作用之一是同行间信息共享、互通有无。2021年,青创城新开放188个档口,“很快就有2000多家工厂报名入驻”。
从过去拓海谋生的闽人到出海做生意的闽商,“眼睛向外”是他们共同的特点。2004年的一篇媒体报道提到了一名闽商办公室里的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
信息尤其是海外贸易市场的信息,一度成为石狮与晋江鞋服制造业崛起的基础,再加上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相关产业集群很快在当地成型。福建省石狮市商务局局长苏金发举例说:“石狮除了不种棉花,其他从面料、辅料、印染、织造到成衣的全产业链就在30分钟车程内。”但这样的发展也带来了问题,包括大量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利润较低,可持续性差等。
有电商平台2015年公布数据显示,石狮服装网上销售的平均客单价比服装行业整体低40%,同质化程度达60%。
但挑战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外贸订单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小,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再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的时代要求。”苏金发说,和过去传统外贸企业熟悉的几万件、几十万件起订量不同,跨境电商的订单往往是小批量起订、需要快速生产,“这倒逼很多企业转变思维,去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新特点,比如采用数字化柔性快反供应链平台,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响应能力,即使接到30件订单也能随时插到生产线中”。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林伊莎带来创业启发。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原创设计、“小单快反”以及产业数字化是服装外贸产业升级的主流趋势,但实现这一点需要平台协同,提升服装供应链的面辅料、设计师、工厂及市场方数字化协同的效率,“这也是青创城追求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初衷,通过B2B鞋服供应链数智平台覆盖相关鞋服产业带,逐步打开全球化销售渠道”。
爱拼还要有环境
包括林伊莎等新闽商在内,大部分爱拼的商人都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行业动向,以期拓宽市场。但能否放心去拼,还要看当地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及整体营商环境。
“现在人们看储能都觉得是一片蓝海,但在2019年,那是一片没太多人明白的‘海’。”时隔4年,本土企业海辰储能的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仍感慨当时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的超前认知。
2019年,前身为同翔高新产业基地的同翔高新城,正在寻找“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企业。首批被引入的企业包括海辰储能——一家成立不久、从事储能电池生产的企业。
这场互选的“冒险”后来被证明值得。不到两年时间,海辰储能一期项目有5条生产线投产,二期项目于2022年6月正式动工。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同翔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庄志龙告诉记者,海辰储能还为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引来了其上下游的企业。
更多以商引商的“冒险”在这个产业新城发生,让爱拼的闽商有了“敢赢”的底气。在王鹏程看来,当地较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体现在政府较高的行业认知水平、浓厚的商业氛围及相对完备的配套政策上。
“发展思路就是引进大项目,进而发展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庄志龙以“平地造城”的同翔高新城为例说,开发建设8年来,该产业新城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新能源充换电及检测平台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他说,新能源、平板显示等产业项目的快速落地也带来服务供给方面的压力,“要按照项目进度和企业需求匹配相应的服务”。
实际上,政府的支持一直是闽南地区培育、延伸产业链的重要因素。以晋江为例,近30年前,当地政府就鼓励本地“打台胞、侨胞的牌”,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为后来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了土壤。1994年年底在晋江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的陆学艺分析了“人多地少、地也不好”的晋江为何能持续并稳定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连续4届领导班子在施政思路上保持一致,“后一届在前一届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包括政商良性互动在内,很多助力县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做法在晋江沉淀。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结出创造民营经济发展奇迹的“晋江经验”。21年过去,“晋江经验”仍被看作是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晋江干部都在践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如今仍在延续“晋江经验”相关做法的张文贤,是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他告诉记者,民营经济是晋江的活力所在,晋江正通过对有效市场的培育、引导与服务,让近30万户经营主体、超9万家民营企业在晋江放心放手发展。
向创新要空间
给政策、聚企业、聚人才,支持来闽创业就业者的多项配套措施至今仍在闽南多地推进。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分院院长王文琪记得,10年前,晋江分院的成立离不开晋江本地政府的支持,当时共同出资建院的还有晋江市鞋业上下游6家优势产业链企业,“这些企业希望得到产品检测、项目研发、产学研合作等科技服务”。
在王文琪看来,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产业鞋革业,实际上融合了力学、分子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是个复杂的高科技行业”。
度过了“增资技改”的阶段,创新是产业链上大大小小企业在转型时不得不逐步适应的道路。在王文琪看来,转型路上的晋江鞋业企业,正逐步习惯一整套为鞋子“看病”的技术服务。在该研究院,每双成品鞋要经过物理机械与化学安全性能的测试,以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以耐折性能检测为例,每双成品鞋至少要弯折4万次。
“晋江具备鞋服集群优势,2009年,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就在当地设有产业基地。”王文琪说,当时服务的企业数量较少,服务也较为分散,没形成合力。但现在,常驻晋江的研究院不仅能给鞋子“看病”,还能帮助本地企业对接先进技术,在应用推广、行业服务环节延伸鞋革产业链。
据介绍,该分院的落地也是晋江近年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立足产业引平台的实践之一。
包括晋江在内,闽南的很多“小”地方在创新上下功夫,向创新要空间。在泉州安溪县,形成较完整LED产业集群的本地光电产业园见证过新产业的孕育。2015年,园区里一家照明芯片企业与一家植物学领域研发机构的跨界合作,让部分果蔬、药用植物的种植走向定制化。
“研发团队将LED人工光源应用到农作物种植领域,根据植物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定制光配方,首先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追求)高产优质。”亲历这段合作的李阳如今是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工厂研发中心主任。在他看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福建三安集团的携手,是发挥各自在植物学领域与光电技术领域的特长,共同探索光生物产业发展。
他介绍,全靠人工的植物工厂栽培面积1万平方米,平均每天的叶菜类产量在1.8-2.2吨左右,“较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有很大优势”,还有助于解决极端环境下的蔬菜供应问题。目前,该团队新一代的无人化植物工厂正处于调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