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遴选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 鼓励长期深耕基础前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6-20作者:王辰轩 王烨捷

王辰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6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包括“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和“交大2030”计划。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在2021年由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上海市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

作为“特区计划”的首批试点,上海交通大学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布局方向,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不过37岁。

什么是“特区”?特区“特”在哪里

特区与传统科技计划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的组织模式呈现出竞争择优,共识性评价,过程管理约束力强等特点;在“特区计划”下,学校被赋予充分科研项目和人才支持自主权,进行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拥有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上海交大这次投入了百万级经费支持高风险、基础性、长周期研究。通常,青年科学家获得的科研“第一桶金”一般不超过50万元,而且在传统竞争式下,某些冷门、非共识领域的基础和颠覆性研究难以得到有效识别和获得及时支持。“特区计划”鼓励从事颠覆性基础研究并将支持资金提升至百万级,宽容失败,鼓励他们长期深耕基础前沿。

例如,在“特区”计划支持下,上海交大杨旭东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化研究,相关成果于2022年在SCIENCE上发表;董佳家教授团队勇闯无人区,发现药物候选化合物的快速发现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

“李政道学者”李数是首批10位入选学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寻找传递暗物质相互作用力的媒介粒子——暗光子,建立一套与暗物质的全新“对话”机制,开辟探索暗物质之谜的新路径。 “特区计划”资助的200万元,是34岁的李数拿到的首张“百万级”项目支票。入选“特区计划”后,李数又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去年该项目成为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仅有的6个原创探索类入选项目之一。

专家够牛,也要有“伯乐”推荐

上海交大为“特区计划”设计了多种选拔机制,包括揭榜挂帅、院士推荐、学院推荐以及项目专员推荐。

“项目专员”是专门负责挑选“千里马”的“伯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天全就是由能源领域的“项目专员”推荐入选的。当该“专员”了解到林天全从小就有一个将光伏和电池结合起来的梦想,便鼓励其将梦想付诸实现,研发全天候、可移动、超时长的便携式稳定电源器件。

在经费使用方面,学校采用了充分放权的“包干制”。对林天全来说,这笔经费除了能用来买仪器设备等常规业务支出外,还能用来给课题组人员发放绩效奖励。特区鼓励青年人才挂帅出征,如林天全的项目涉及物理、化学、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需要学科充分交叉,在“特区计划”的经费资助下,他已谈妥引入两位高层次人才,其团队规模也将突破20人。并且,为充分松绑,在一段时间内,学校不对科研人员设考核指标,激励他们放手干、大胆闯。

此外,上海交大今天还发布了2030计划。学校于2022年5月启动“交大2030”计划,该计划关注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研究项目分三类开展支持。

A类项目为自主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战略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优势力量,融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经学校认定并有专项经费支持的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B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倡导“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核心技术需求,解决国家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C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青年探索基金,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旨在激发思想火花,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攀登科技高峰、勇闯无人区,为培育学术创新思想提供种子基金。目前学校已完成首批项目B类6项、C类16项的立项工作。

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经费一次性投入

“交大2030”计划由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即“双一流”重点建设经费统筹资助,其经费来源和拨付方式体现出充分的多元性及灵活性。

以计划B类物理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类首批立项项目《天语先导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为例,李政道研究所冯发波副教授在预算编制中设备采购占100%,考虑到项目特殊性,经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后经费一次拨付到位。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资源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学校还为其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等的多元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科学问题的支持,弱化指标性评价,推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交大2030”计划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且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严格考核要求,充分体现对青年人才和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项目的支持。

2022年,C类项目收到全校范围的427份申请,学校这一创新举措充分燃起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情与信念。

C类项目获得者申涛出生于1991年, 2022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目前主要围绕惰性键的选择性活化与重组,绿色合成化学展开研究。申涛介绍,计划在课题组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雪中送炭”。作为受益于学校“铺路子”举措的一线青年科研人员,他大胆探索无人区,项目进展顺利,相关工作成果已在Nature上成功发表。

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陈卫星副教授致力于高精度测量控制运动补偿方法和久受国外垄断的波浪模拟和补偿缩比样机研制,在及时获得C类项目资助后,联合了来自校内机、电、船三个学院的青年科学家,并与具备工程实施和产业优势的中船集团704研究所合作。他谈道,学校的肯定和鼓励使他能真正放开手脚,沉下心、下决心、有信心实施原创性探索型的研究。

据悉,“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与“交大2030”计划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推动制度改革创新,开展自主科研布局的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科研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自主支持模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特殊人才自由探索、勇于攻关,宽容失败,落实科研自主权推进放管服,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