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创 深圳不走寻常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6-15作者:武欣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近几年,合成生物学“热度”越来越高,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面向未来的竞争性产业之一。早在2017年,深圳便组建了由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牵头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专注于人工生命体系,开展合成生物学基本原理、共性方法和医学转换应用研究。五年间,合成所已发展成为国家合成生物战略科技力量,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进化、基因线路设计原理、酵母染色体合成等前沿项目上,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

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合成所副所长安一硕为记者解密合成生物前沿研究情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此后,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院相继在深圳落地。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记者走进这合成生物研究这一神秘而尖端的科学领域。

“合成生物学的本质是什么?它是通过改造设计生命体,人工合成单细胞生命,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全新功能的生物体。”在合成所副所长安一硕看来,合成生物产业涉及食品、医疗、农业、化工、消费品等诸多行业,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的潜力。

目前,这一领域的创新主体仍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打破科研产业之间的鸿沟,深圳首创“楼上科研、楼下创业”的孵化器模式,“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楼上注重产业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从而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安一硕告诉记者。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不仅给提供了办公室、会议室、健身房等拎包入住的配套设施,更让企业有底气的是,创新中心还提供了科研团队和关键仪器设备的支撑。楼上楼下串个门,可能一个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截至2023年4月,已有12批次超300家企业报名参加合成生物学产业孵化,通过遴选企业99家,孵化器和周边近5万平方米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已吸引落地36家企业,融资总额13.6亿元,估值109.4亿元。

正建设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设置有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学院,专门培养跨学科、交叉型合成生物学人才,为合成生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深圳先进研究院供图

如果说,合成生物领域是前沿中的前沿,那么,对传统金融行业,科技创新能带来怎么的赋能?走进中国平安集团,记者了解到,这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居然拥有一只规模数万人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47229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科技化、数字化升级不但为传统金融业务提质增效,也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能。


平安集团董秘、品牌总监盛瑞生给采访团的记者们讲了一个故事,在安徽阜南县,平安有个芦蒿产业帮扶基地,平安银行发射的卫星与地面的物联网传感器相连后,农科人员可以及时清晰地掌握当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的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情况,及时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从而帮助芦蒿产业实现更好发展。


据介绍,深圳一直是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来自深圳市科创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13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7.25%,首次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深圳正在加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及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落地,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3223家,其中国家级153家,省级1278家。随之而来的是,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22年,深圳市专利授权量27.58万件,居北上广深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连续19年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7.9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倍。

责任编辑: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