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广大团员青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他们默默耕守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
红旗渠干部学院团委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等不同形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32万名学员讲述了党的故事、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红旗渠的故事,受众覆盖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
“宣讲内容通俗易懂,我们百姓太需要这样的宣讲了。”林州市魏家庄村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说。
学院青年教师90%以上都是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作为“红旗渠的儿女”,他们早出晚归,奔波在教学一线。“渠四代”青年教师李媛,毕业后就来到了红旗渠干部学院工作,她的祖父是当年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后勤指挥长、林县县长。2022年12月,她作为“青年大学习”第29期网上主题团课的主讲人,带领全国各地的团员青年学习了红旗渠精神,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到了全国广大团员青年的心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作出了新的阐释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希望江西“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团委组建了“井冈山精神宣讲报告团”,建立专家型、知识型、有特色的宣讲队伍,通过专题讲座、情景歌舞、快板、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井冈山精神;成立团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党员带团员、志愿促和谐”的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下基层,坚持义务讲解,传递红色能量。
疫情期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发了线上参观,年轻讲解员们把“永远的精神家园”送进了“视像中国”;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网络课堂”,通过一个视频探头、一个话筒、一个电视显示屏、一套后台管理和传播系统,更好地宣传井冈山精神。
除此之外,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团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促进青少年儿童传承好红色基因。每年组织培养一大批青少年志愿者,志愿者们经过团委讲解员一带一的专业课程培训后成为合格的“小小红领巾讲解员”。每到节假日,他们就会统一着装,为游客热情讲解,深受游客欢迎。
“没想到还能在网络上看到身边老师同学演绎的党史故事。”大二本科生汤佳鹏感慨道。2021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我读党史”云课堂在网络平台一经推出,点击量突破10万次,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反响。
青年拒绝“说教”,如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拢得来、坐得住、听得进”的问题?根据青年“无日不网、每日必网”的常态,地大团委打造“思政云课堂”、铺设“高原科考路”、创排“科学大师剧”,以时代化、校本化、青年化的方式培根铸魂。“学弟演学长,校友演校友”,10年、七代、520名青年参演的《大地之光》,在北京、西安、重庆等地演出60场,辐射观众10万人次。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文明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白银市博物馆、文县铁楼藏族乡等,每一处实践地、每一个实践项目都精心安排,确保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能有更充盈的感受与成长。”每到暑假,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民族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张涵喻都特别忙碌。
张涵喻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搭建了青年大学生参与中国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奋力奔走。
从“寻找安妮”“阿利亚养成计划”“阿娜的厨房”到“乐遗计划”“馆语计划”,文化行者团队持续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与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小型博物馆文化资源再开发等项目,在青年学生参与实践调查、志愿服务、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不仅如此,他们还启动实施“敦煌澳门双城青少年文化交流与服务学习行动”,组织甘肃澳门两地青少年走进敦煌世界遗产,开展专题课程、技能培训、案例研修等活动,提升敦煌澳门两地青少年的互动交流与文化感知,促进港澳与内地青年一代对话中华璀璨文化遗产。
挥洒青春热血,深耕文博事业。在河南博物院团委,给古字画“洗澡”的80后李耀华,每日的工作就是面对惨不忍睹的古字画残片,日复一日重复着将破损的古字画拼对、清洗、揭背、修补、全色、装裱,无数破损残缺的文物在他的手里重获新生。观众在展厅看到的焕然一新的书画作品,李耀华和同事们可能为之忙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今的李耀华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青年纸质文物修复专家。
心之所向,即为青春所在。10年间,陈莹莹和她的小伙伴们的身份一直随时代的需求而转换,从讲解员、宣讲员到博物馆教师、研学导师、主播,时间见证着讲解员的成长,见证着她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送进了千家万户和亿万观众的心里。讲解员身份的不断丰富也展示着新时代以来博物馆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事业宏图。
勇于奋斗,争做时代的“弄潮儿”。90后刘维,4年前进入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工作。4年来,她和她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把河南博物院文创事业从只有18平方米的简易房,发展到近1000平方米的文创区;从无自己品牌,到创立河南博物院的国潮品牌——豫来遇潮、非遗来潮、博物雅堂;从年销售金额几十万,到4年累计销售额超6000万。如今,她已成为河南博物院文创市场推广总监,在文创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文博青年力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级中医学本硕连读专业2班团支部心理委员吴菡创建了喜马拉雅电台,并发动全体支部成员轮流成为播音员,发布中医药科普、中医经典文章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等 50 余篇作品,电台收听量超过1.4万次,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助力。
“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身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医药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该班团支部书记高金池说。
传承魅力非遗 弘扬传统文化
“在抖音开启直播带货,是我们紧跟潮流的一次大胆尝试。” 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乱针绣产业团工委吴秀梅介绍,疫情下,乱针绣特色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2022年,乱针绣团工委携手专业带货主播,开设抖音店铺,探索“非遗+电商”发展新方式,推动乱针绣这一非遗技艺更快“出圈”。“不少网友感受到宝应乱针绣的非遗魅力后纷纷下单,最近两场抖音直播店铺销售额就突破了30万元。我们必须抓住‘非遗+直播’风口,积极拓宽网络销售渠道,让乱针绣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吴秀梅说,这些定制产品既有文化底蕴,也富含生活气息,让传统意识里的非遗不再“高冷”。
青少年传承人等后备人才严重缺乏是乱针绣行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团工委配合镇党委政府,组织青年开展乱针绣学习、工艺传承制作课程等活动,开设乱针绣从业人员培训班,邀请名师为绣工授课,提升青年绣工乱针绣技艺;并动员对乱针绣感兴趣的青年参加镇“守艺人”公益项目乱针绣培训活动,促进乱针绣技艺的传播和传承。
文化艺术应当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团支部创建了一大批具有横山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调动全区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热情。同时,他们还投资近300万元建设非遗小剧场、横山区老腰鼓展馆、横山曲艺馆等场所,不断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传承性。
此外,文化馆青少年工作室还组织横山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秀文艺工作者30多名,深入全区城区、乡镇10多所中小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演出,文艺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横山区党岔中学校长高怀贵说。
响水中学学区校长刘汉武观看了演出后说:“送文化下乡送的不仅是文化,更是精神食粮,基层学校的学生需要这样的文化,希望区里能经常送文化下乡。”
在苏州,越来越多的青年手艺人积极申请加入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协会团支部在团区委的指导下,围绕吴中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启动“独具匠心”青年手艺人发展计划,集聚青年手工艺人才资源,助力青年手工技艺传承革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不仅如此,还组织青年手艺人参加中国匠人大会、中法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交流会、非遗文化国际交流座谈等活动,讲好“江南文化”的吴中故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批批团员青年厚植文化传承根基,方寸之间尽显家国情怀,让中华优秀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实习生 王豪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