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魏其濛 孙庆玲
日头渐渐偏西,空气中慢慢褪去了一天的燥热,丝丝缕缕的琴弦音很快在李祖村的小广场上空中悠扬飘荡,61岁的李期银总会拨弄着一把二胡或是三弦,心无旁骛地。慢慢地,三三两两的村民加入了,周边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欢迎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周末的李祖村多是这样度过午后的。这座位于浙江义乌的小村庄曾经被称为“水牛角村”,曾是座“看不到发展希望的穷村庄”,村口的小水塘记录着一代代青壮年离去的故事。后来,李祖村以“国际文化创客村”闻名,成了周边村庄争相学习的对象,甚至被称为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的美丽乡村共富样板。
改变起初源于一项工程。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当时的目标是,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后来,“千万工程”的内涵逐渐深化,在这过程中,李祖村搭上了“时代快车”。
直至现在,村里的老人依旧说不清是什么改变了李祖,似乎一下子,村里就热闹了起来,不时有陌生面孔进村停留、用餐。起初,问及进村的原因,南来北往的人多数答一声“路过”。
事实上,更详细的原因记录在义乌的一份政策规划中。2017年,义乌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实施“千万工程”,以国企投资开发、股份合作等形式,打造以德胜古韵、望道信仰、画里南江等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为基础的交通道路工程,带动偏远村、沿线村共同发展。经过历时4年的开发建设,在义乌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总长超280公里的精品大环线。
一座座原本散落在各处的村庄因这条线串联了起来,李祖村是其中之一。“要想富先修路”的故事在李祖村有最生动的实践,至少李期银是被这条路吸引过来的。
他是梨膏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七代了,他的祖辈曾在李祖村生活,后来举族搬到了金华市浦江县,2017年,李期银回来了。
“当时李祖正在招商,找到我,回村看了几次,我们就有了决定”。5月2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6年3月,他刚回村考察时,李祖村仍是个破败的小村庄,“到处是危旧房,村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但政府已经着手整治,他看重的是李祖村的未来——浦江到义乌新打通了一条隧道,两地的距离一下子缩短到了车程10分钟左右,再加上李祖村离机场、高速公路出口都很近,来往便利。
连李祖的村民起初都不太确信他的决定,有人直言,“脑子进水了,这种地方会有生意?”,但是现在,李期银庆幸自己的选择。他回村开了家“李氏梨膏糖”,刚开业第一个月,营业额就超过了14万元,如今,这家店一年的流水超百万元,他还带动村民栽种梨树致富。
李祖村早已大变了模样,沿着素色的石板路漫步在李祖村,入眼皆是白墙黛瓦、飞檐翘壁,一名游客对此的感受是,韵味十足,“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空间”。
李祖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方豪雨介绍,这些年依托美丽乡村精品线,李祖村不断改善村内外基础配套设施,吸引越来越多人来李祖村创业,村里的目标很一致——让年轻人回来,让年轻人在村里有生意可做。
为此,村里改变了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探索利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致富,还邀请了专业运营团队来引育农创客群体,并以此吸引更多广大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就是要让大家向往乡村的生活”。
鲍丽萍的选择真是出于“向往”。她原本在义乌市区的繁华地带经营一家服装店,“卖的是棉麻素衣”。经营多年的店面突然移址,还开到了农村,她承认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坎儿”,要考虑客流,也担心老客会不会过来。
但是“看到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小庭院,不少店主人养花、守店,日日清欢”,她确信这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美丽田园给了她不少惊喜。鲍丽萍说,“一家开在农村里的服装店”吸引了不少游客,很多客人之前没接触过这类衣服,路过都会进来看看;老客也愿意来,在市区时他们总抱怨停车难的问题,在李祖村却不用担心,挑选衣服后,他们还能在村子里走走看看,来一场“乡村游”。有时遇到新鲜蔬菜,鲍丽萍就会从村民手里买些菜,顺带送些给顾客。顾客欢喜,村民也高兴。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新客变成了老客,老客处成了朋友。
她闲暇时就会摆弄花草,也会在直播平台上做几场直播;根据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她会用不同的色彩重新粉刷墙面;冬天气温低了,招上三五好友,在店里围炉煮茶……鲍丽萍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画上不同的颜色。而现在,她在给李祖村上色,李祖村也在给她的人生添彩。
截至2022年底,李祖村农创客队伍累计带动消费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推动村集体经营收入突破100万元。
每到周末,李期银就会和村民们一起在小广场上拉琴弹唱。小广场就在他店铺的门前,原来村里规划在这片空地上再造一座小院以供出租,李期银觉得村里缺少让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不如造座小广场,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
鲍丽萍是广场上的常客,她总会拉上好友听上几曲演奏,有时琴音哀婉,似哭伤了的喉咙;有时又澎湃如潮,锐音直刺江天。起承转合间,人来人往。在李祖村,这些年,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意,对于未来,村里也仍在探索“未来乡村”的建设之路。
但有一点,已经再清楚不过,鲍丽萍觉得李祖村这条路走对了。说话间,她手指着门外的墙画,墙面上写着“李祖慢时光,安放热爱与理想”。